人工智能产业化,海信趟出来的“新路”
一个技术、一个领域进入暖春,标志性事件就是能否实现大规模产业产业化。
2021年开年,“AI上市潮”戛然而止,再次提醒人们AI产业化是一条漫长之路。AI技术如何脱虚向实,更好地为赋能产业从而实现商业化落地?没有资本的追逐和惊人的估值,一点点从“地上”“长”出来的人工智能企业海信给出了一个方向。
不久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奖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揭晓2020年第十届获奖项目名单。在全部的24项科技进步奖中,海信有3个项目分获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奖所表彰的,也正是技术在产业化落地应用上取得的重要成果。那么,在AI技术商业化落地上,海信积累了哪些经验,为业界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样本参考?
“一份苦差事,要下苦功夫”
深处异地,如何隔空拍摄全家福?在疫情阻隔的春节里,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2021年2月,央视报道了一则温馨的新闻——为了让一位异地过年的广西民警和家人完成拍摄全家福的心愿,单位的同事用投影合照的方式,完成了一张“隔空”全家福,仿佛这就是过年的团聚。
5月20日天津智能大会上,海信首次对外展出的家庭大脑用更好的技术解决了这个情感需求。打开海信新一代人工智能电视的虚拟合照功能,身处两地的用户就能即时拍摄合照,并可以自定义虚拟背景保护用户隐私。
“人像提取技术用在家电场景下,我们是独一份。”海信人工智能所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上很多应用人像分割算法的产品是近距离采集图像,分割人像半身或头部,而海信研发的人像分割算法主打全身人像精准分割。
海信通过实时人像分割算法构建了业内唯一一个专门面向家居环境、涵盖最远5米景深范围、高达4K分辨率、合计7000个家居场景、36万张图片的数据集,支持单人/多人场景下的毫秒级实时全身人像精细分割,人物边缘清晰、无残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基于边缘计算的硬件、软件、算法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家居场景下处于行业绝对领先水平。
要做到这个领先,首先需要重新构建家居场景下的数据集。采集数据,标注数据,然后是算法模型的调校,抓住消费需求,并把场景走通,并不容易。“不光是软件算法的问题,整个硬件系统也不成熟,就得一个难点一个难点解决。我们就是一个坑一个坑这样迈过来的。”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很难与“速成”搭边。海信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3个项目从最初立项到摘得奖项,时间至少4年起步,持续优化提升则永远在路上。
永远不要低估AI应用的复杂性,在海信采访时,这句话被反复提及和告诫。作为业内产业类公司的代表,海信远比科技创业公司更早体会到人工智能的落地难。
“这是一门十分苦的差事。”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维强认为,当前在资本的热捧下,人工智能行业有些浮躁,真正产业化行业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
AI+场景:产业公司的独特优势
场景的寻找,也是人工智能普遍遇到的难点。因为场景不足,甚至影响到一些AI企业的IPO进程。
“场景决定应用、应用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投融资逻辑进一步获得各界认可。有从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大部分是不懂工业的,而工业企业自己又不具备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所以这里边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互相融合的一个过程。现在就看谁能找到更多,能够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场景。
“我们既懂AI,又有天然的硬件优势,可为场景搭建提供无数可能。”陈维强说,在2000年前后,海信就布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路径恰好相反,像海信一样的产业公司之所以布局人工智能,几乎无一不是发端于一个个现实的产品改进和业务提升诉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