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令家长很迷茫?专家称误解不少
4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此外还提出,学校要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这份文件被视为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加速落地的又一个信号。
事实上,素质教育并非新概念。早在1994年中央就正式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此后我国教育体系进入漫长的转型期,直到最近两年,伴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我国教育系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才终于进入到实质性的变革阶段。
面对纷至沓来的新理念、新规定,广大学生家长们难免感到困惑。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张女士就告诉记者,自己在学生时期就曾经历过“减负”,自以为对“素质教育”并不陌生。但现在作为孩子家长的她,面对教育部的新规和学校对家长提出的种种新要求,却有些无所适从了。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下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怎样才能既全面发展、提升素质又不耽误考试升学……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张女士,不少学生家长都试图探个究竟。
什么是素质教育?
高考被公认为国内最科学和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之一。在国内接受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必然要经历高考的“洗礼”,对分数的追求就不可避免,这些是否与提出20多年的“素质教育”相悖呢?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理念又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发展分析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素质教育可以简要概括为“德智体美劳”。在国际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素质教育模型,为了让教育过程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素质教育应培养面向未来的四大支柱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白皮书》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素质教育模型与我国提倡的“德智体美劳”,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图为火花思维提供,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幼儿教育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史明洁向记者介绍,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品质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开放性教育。
但是,这么多年来,不少家长以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产生了误解。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应尽量摒弃或抵制各类考试;还有人理解,素质教育就是多搞点文体活动,或办一些音、体、美辅导班,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及校本课程等课程。
以上理解都比较片面。史明洁指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让全体学生主动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实质则是关注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天赋和兴趣等个性的发展,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
史明洁认为,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例如近年来备受家长和孩子欢迎的数理思维课程,以寓教于乐的探索式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底层的思维能力素养,这就是符合素质教育宗旨的形式之一。
图为火花思维提供,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如何践行素质教育?
现如今,很多小学都是3点半放学,周末也不上课。看起来学生的课外时间增加了很多,按理说是给学生的学业减负了。但实际上,很多小学生不仅要写作业要到深夜,周末还要奔波在各种校外辅导班之间。面对考试和减负之间的矛盾,如何才能让素质教育切实落地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