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索尼 Xperia XZ3 体验:迄今最「One Sony」的 Xperia 手机

12-07 IT文章

索尼 Xperia XZ3 体验:迄今最「One Sony」的 Xperia 手机

索尼 Xperia XZ3 体验:迄今最「One Sony」的 Xperia 手机

几个月之前,我在主站写了一篇 XZ2P 的体验。文中我有提到,在我这种「极端索匪」看来,XZ2P 根本就不像是一台索尼的手机,应该被「开除索籍」。而如果要分析 XZ2 与 XZ2P 失败的原因,没有竞争力的外观设计、没有竞争力的配置、没有竞争力的本地化系统再加上一意孤行的宣传(看看隔壁与玩家打成一片的 PlayStation),种种原因共同造就了 XZ2 与 XZ2P 在中国市场的失利。

好在一年双机的更新策略为索尼带来了补救的机会,在 XZ2 系列失利后不久,索尼就为我们带来了全新一代的旗舰手机 XZ3。这台手机记载了索尼的多个首次,索尼也希望 XZ3 能带领 Xperia 走出 XZ2 与 XZ2 Premium 的困境,为一成不变的 Xperia 注入新的活力。

但用一个多月后,我觉得 XZ3 似乎还是差了点火候。

出色的设计、出色的手感、出众的重量

每逢 Xperia 手机,必谈其工业设计。Xperia 或者说索尼的设计在我心目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从 PS4 到 XEA 20,再到 3 个月前被我疯狂吐槽的 XZ2 Premium,索尼的产品在外形设计上一直透着一种「硬朗」的气质。这里的硬朗说的不是坚果那种「我是割手」的硬朗,而是通过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让产品能起来更干练,恰到好处的贴合用户。

索尼 Xperia XZ3 体验:迄今最「One Sony」的 Xperia 手机

由于 XZ2 与 XZ2P 没有很好的控制产品的厚度,Ambient Flow 表面张力设计在 XZ2 与 XZ2P 上口碑全面翻车。但 Ambient Flow 表面张力设计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很好的「消化」掉机身的厚度,将厚度转化为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而这中不走寻常路的设计在 XZ3 上,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单看 XZ3 的账面数据,9.9 毫米的最大厚度似乎与 XZ2 的 11.1 毫米相差无几。但在上手的那一刻,就能体会到 XZ3 设计的精巧之处——通过曲面屏幕的设计,索尼大幅降低了手机边缘处的厚度,用「尖锐」的边框让降低了手机边框的与手掌的接触面积(拿起来感觉与黑莓 Priv 或 Find X 有点相似),从而降低了用户对 9.9 毫米最大厚底的抵触。


同时,曲面屏幕的设计也将厚度藏在了屏幕两侧的边框处,进一步提升了手机的手感。同时,曲面屏幕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屏幕两侧的边框厚度,让 XZ3 看起来更修长,两侧的边框也不再能「跑马」。

索尼 Xperia XZ3 体验:迄今最「One Sony」的 Xperia 手机

不过无论索尼再怎么降低用户对厚度的感知,XZ3 的重量还是带来了坠手感。同样是前后玻璃的设计,塞入了机械升降结构的 NEX 与 Find X 重量分别是 199g 与 186g,而 XZ3 的重量高达 193g。我也不知道索尼在 XZ3 里头塞了什么,虽然与 XZ2 相比 XZ3 的重量有了小幅降低,但仍属不及格的范畴。 


就像我在 XZ2P 体验中所说的那样,索尼的手机永远会有一个「但是」。XZ3 显然还有不少地方能做的更好。比如上文我一直在说 XZ3 的左右边框,而对它的上下边框闭口不提。原因很简单,XZ3 的上下边框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


同样是上有额头下有下巴,起步价 2700 元不到的魅族 16th 实现了 7mm 的超窄上下边框,而 XZ3…下边框与 Nokia X5 的下边框接近,上边框甚至比下边框还要大。在我看来,即使是抛弃了 Omnia Balance 设计语言,XZ3 也没有任何理由做成这样,或者换句话来说,XZ3 细节上的不讲究如果放在其他品牌的机型上,或许还说得过去。但如果这种不讲究的设计出现索尼身上,我只能说着不及格。


再有就是用一次骂一次的指纹传感器了。在 XZ2P 的体验中,我是这么说的:


而在 XZ2P 与上述这一切优秀体验无缘,拿出手机的瞬间,你的食指会非常自然的放在一个微微凸起的、触感优秀的玻璃片上,然后你需要将食指往下扫,才能摸到真正的指纹传感器,而不是刚才摸到的镜头。至于镜头上留下的指纹,就只好在用手机拍照前再擦干净了,因为下一次解锁时手指肯定还会按在上边。我在体验 XZ2P 之前长期使用的是自己的 XZs,不存在说「因为适应了其他机子所以不习惯 XZ2P 的指纹」这种问题。平心而论,XZ2P 的指纹识别速度并不慢,甚至略微胜过 iPhone 8,但整个解锁过程因为「找传感器」变得非常不顺畅,也让指纹解锁所需的时间变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