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年轻人不看纪录片
原标题:谁说年轻人不看纪录片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动物们又到了交配的季节……
三年前,提起纪录片,大多数人第一时间能想到的还只有《动物世界》这句经典台词。尽管央视有专门的纪录频道,但大多数纪录片一直没能抓住电视观众的心,收视率惨淡,全靠国家扶持来维持创作。
纪录片这个类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严肃”、“无聊”、“节奏慢”、“一板一眼”等标签,似乎天然就与年轻人有距离感。
第一部打破这种低潮的纪录片应该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平均收视率超 0.5%,超越同期其他纪录片。原因不言而喻,美食题材再加上陈晓卿的人文情怀,不仅刺激观众味蕾,还让他们产生强烈代入感。在《舌尖上的中国》续拍并引发全民热潮后,《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等一系列其他美食纪录片也上了同一趟车。
但细究下来,除了美食题材,近几年纪录片领域“爆款”频出,且多发酵于网络平台。尤其是今年,许多网络平台不再满足于引进,而是亲自参与纪录片的制作。
除了美食题材之外,最早在网络平台获得成功的纪录片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于 2016 年 Bilibili(下称 B 站)。这部以故宫文物修复师为主角的纪录片最初在央视九套播出,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但在 B 站播出之后却很快受捧,据媒体报道不到一个月点击量便达 70 万。
再来看今年 B 站推出的自制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开播一个多月总播放已经达 895 万。与此相比,《我在故宫修文物》开播之初的成绩似乎不值一提,然而放到 2016 年初的总体市场环境来看,它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更何况,是在以二次元等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的 B 站。
在这之后,纪录片像是打开了网络视频平台的门,并通过这道门走进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世界。据 AdMaster 所发布的《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目前纪录片的受众中,82% 年龄为 18 到 35 岁。
腾讯视频此前引入的《地球脉动 2》、《蓝色星球 2》,今年与 BBC 联合打造的《王朝》,优酷联合知了青年打造的《了不起的匠人》等,内容无一不严肃专业严谨,但皆取得了很高的播放量,如《蓝色星球 2》便有 2.5 亿次专辑播放。
另一方面,今年视频平台在纪录片这个领域,又找到了更多的新花样玩法。
纪录片新象
6 月 20 日,B 站与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人生一串》开播,主题为中国民间烧烤美食,开播不久便被网友称为“真正的深夜食堂”。
此前已有的美食纪录片并不少,但《人生一串》的特点在于文案不拘一格,时而正经时而调皮,配合字正腔圆毫无主观情感参与的旁白男声,有一种“白衬衫眼镜斯文男扯着领带邪魅狂狷笑”的违和萌感。在这部纪录片,你甚至可以听到类似于“此刻,小猪(食材)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怎样的命运”的台词。
BBC 等严肃纪录片受众或许不一定能习惯,但 B 站用户很受用,弹幕一直在重复感叹着“果然是 B 站做的味道”。
B 站在 10 月 24 日上线的另一档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也引起了不小波澜,甚至引发争议。这档片子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形式分传统纪录片和创意中插部分,后者包括真人秀、侦探剧、MV、短剧等多种形式,如第一集片尾的苏轼便化身为说唱歌手。
实际上,“传统纪录片”部分的台词也并没有多传统,旁白频繁引用现代网络概念如“点赞收藏投币”,对深受 B 站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来说反而代入感更强。总体选题角度也偏风趣甚至“刁钻”,如第一集苏轼的主题是“一个吃货”,第二集溥仪的主题为“在自己家(故宫)偷文物”。
据悉,这部纪录片前六集的播出互动比高达 6:1,与其他纪录片品类相比互动比例可以说非常高了。这恰好与 B 站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所定义的“网生新派纪录片”第三个特征相契合。
李旎将近年来这些互联网属性明显的纪录片统称为“网生新派纪录片”,即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而她认为的三个特征分别有追求真实、接地气贴近生活、注重互动和传播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