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零售的真相:个体赋能or吸血?
原标题:社交零售的真相:个体赋能or吸血?
虎嗅注:本文是吴琴琴在虎嗅F&M创新节零售私享会上的一个分享,她以一个非从业者的视角,试图在演讲中回答了几个关于社交零售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是2018年?社交零售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 “拉人头、朋友圈吸血”的负面形象?它的优势是什么?这是一篇非常用心的分享,希望读完后能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由虎嗅整理自吴琴琴的分享速记。
大家好,我是Blessie 吴琴琴。
说来惭愧,我并不是社交零售的从业者,我之前在宝洁主要是做商超渠道和跨渠道的购物者研究,后来在一家创业公司做零售O2O,可能跟零售有一些关系,但是那个时候都没有 “社交零售”这个概念。所以我今天会从一个更第三方更个体或者消费者的一个视角来谈一下我对社交零售的一个理解。
就从十几年前我在大学的时候说起吧。
那时我想买某品牌的牛仔裤,但价格对我来说还是太高了。从《渠道管理》的课堂中我知道这些品牌其实都是有多级分销商代理商的,如果从终端买价格肯定是最高,于是我想有没有可能找到上游的代理商,让他们给我一个比较低的价格。然后我就真的找到了,但是代理商跟我说,你这种散户我是不接受的,至少要多少起订你才能从我这里拿货。于是我就去找我的室友,我的同学,我说你们要不要买牛仔裤,我这边可以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拿到。然后我就拿到了,甚至还开了一家淘宝店。
另外,在豆瓣上也有民间团购的这种小组。我之前有参加一个就叫 “哇靠这么巧,你也来团购”的豆瓣小组,就是我想买这个东西,然后就召集大家去跟卖家谈一个折扣,然后卖家同意的话就给一个暗号,有这个暗号的人就能够拿到这个折扣。
其实这两件事跟今天的社交零售都非常像,所以我在想,如果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社交零售的这样的一个雏形,为什么到今天这个模式才突然被放到聚光灯下,有这么多人都在讨论?
为什么社交零售火在2018年?
我们先来看一下社交媒体的发展历程。1999年上线了天涯和QQ,2005年出现了豆瓣、人人网,然后再到新浪微博,微信,其实我们经过了一个个体赋能1.0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去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平台,有非常多的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收获了更大的话语权和价值,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小红书的达人、微博的大V、抖音上的红人。我称之为个体赋能的1.0。
那么社交媒体发展了这么久,为什么到今天社交零售才兴起,2018年又有什么样特殊的意义?在社交里面是似乎难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去梳理了一下电子商务的发展史,做了一个非常个人的切割,未必权威。
1997年,中国第一家B to B的网站诞生,叫中国化工网。阿里巴巴是1998年的时候诞生的,到今天的20年基本上就是中国电子商务的整个的发展历史了。这里有几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是1997年到2003年是B2B的发展史,2003年,做B2B资讯的慧聪网上市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里程碑,意味着B2B进入了成熟后阶段。
其次,2002年ebay入股易趣,说明电子商务要在C端市场去发扬光大了。所以我会认为,2002年到2007年是整个C2C的一个重要阶段。C2C没有单独上市的公司,但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B2B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商品的流通变得网络化了,到C2C阶段,支付宝产生了,阿里旺旺产生了,非常多消费者的网购习惯被培养起来了,电子商务的很多流程都跑通了。
再往下一个阶段就是到了2006年开始的B2C。2006年的时候,一家叫梦芭莎的女性垂直电商网站上线了,然后出现了一大堆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公司。像京东,还有当年的凡客,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里面出现的。
这个阶段它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是让正规军、很多的大品牌加入到了战场里面来,也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成熟化了。所以我们会看到2014年随着阿里,京东它们上市之后,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然之间加速了。以前可能是要隔几年才会有一个新的模式产生,但是从2013、2014年开始,我们会每年发现有很多新的模式,从跨境电商到新零售,然后再到社交零售,还有包括现在像严选的这种M to C的模式。
总结起来,1997年到2014年,其实电商是完成了自己从初生婴儿到成人的这样一个阶段,它为后续的各种业态的发展都提供了非常夯实的基础。但是在这样欣欣向荣的背景下,其实有非常多的挑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1318.html
- 上一篇:讯飞翻译机2.0版本来袭 成就行业翻译官
- 下一篇:捐精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