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领读 | 《基因传》:上帝之手,会落在正直人类的肩膀上吗?
原标题:36氪领读 | 《基因传》:上帝之手,会落在正直人类的肩膀上吗?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今天的文稿来自36氪音频节目《十分好读》,十分钟精准拆解,带你读懂一本好书。这次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来自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
2018年的12月4号,也就是本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二,对很多人来说,却成了宛若重生的大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一种叫做艾美赛珠单抗注射液的药品通过了国内的批准,从此,只需要一周使用一次,数以千万记的血友病人就可以摆脱疼痛和死亡,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这个结果,是人类在对抗血友病的征程中,一个可贵的胜利。
血友病是一种十分难缠的基因遗传疾病,会导致患者因为小伤口就流血不止,或者导致各种血管疾病,然而因为是基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病症,所以它是不可治愈而且会逐代遗传的。
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带有血友病基因突变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她的基因在遗传给自己的外孙女,也就是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之后,又遗传给了沙皇的嫡长子阿列克谢,儿子危及生命的出血和虚弱让亚历山德拉皇后束手无措,只能听信于号称可以治好王子的神秘道士,著名的阴谋家拉斯普京,佞臣当道,直接导致了俄国封建君主制的土崩瓦解。谁能想到,只是小小一个基因上产生的突变,就能和20世纪发生的重要政变鬼使神差的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基因,在我们还没发现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开始展现自己强大的杠杆力量,甚至插手历史进程,而在最近,由于两个天然可以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使得关于它的争论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
基因是什么?基因突变又是什么?一个健康人敲除了一个关键基因后,对整个人类又意味着什么?这种极端的做法真的可以预防所有疾病吗?本来应该科学家去思考的问题,突然呈现在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
想要系统的深入了解基因学来解答无数疑问,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太现实了,所以今天我们推荐的这本《基因传》,足以帮助我们多快好省,深入浅出的快速了解基因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悉达多·穆克吉,他的另一本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也是曾经得过普利策文学奖的医学著作,在医学方面的扎实基础,足以让他举重若轻的为我们介绍“基因”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深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花了数亿年逐渐改变世界的神奇物质,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介绍“基因”的吧。
基因曾经是生物学范畴“之外”的概念。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在思考哪些是发生在19世纪末期生物领域的重大问题,那么遗传学的排名恐怕并不会靠前。研究生物体的科学家显然更关注其他领域,例如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物种起源与进化。那么细胞如何发挥功能?胚胎如何发育成生物体?物种来自何方?又是什么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呢?
但是人们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却都受阻于相同的节点,其中的共性就是缺乏信息的连接。任何细胞与生物体都需要信息来执行自身的生理功能,可是这些信息源自何方?某个胚胎需要接收消息才能变为成熟的个体,那么又是什么物质来传递此类消息呢?或者就事论事某个物种成员如何“知道”它应该属于哪个物种呢?
其实基因的无穷魅力就在于此,只需要对它进行单次扫描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细胞执行代谢功能的信息源自何方?当然是来自细胞的基因。那么胚胎中的加密信息呢?当然还是由基因来编码。
当某个生物体开始繁殖的时候,基因发出的指令在胚胎构建、细胞功能、新陈代谢、交配仪式与复制物种时起到关键作用,并且所有这些重要信息均将以某种相同的模式来进行。遗传学不是生物学领域的次要问题,它一定会跻身于学科排名的前列。如果基因是代表生物信息的通用货币,那么它将不仅局限于诠释遗传规律,而且还可以用来解释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并且据此来阐明自然界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其实,自从基因遗传学得到发展以来,人类对它的重视与日俱增,不然你以为中国“优生优育”的口号是怎么来的,近亲之间不准结婚的规定又是为了什么?
虽然在伦理的角度上,人类从来不允许把编辑基因的技术用在人类本身,也受到了业内的一致谴责,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深入了解了基因学之后,没有对它进行合理的利用——当然,检测出某种致病基因的存在,然后排除可能的危机也是其中一种,但这并不代表敲除一个没有危机的基因片段,以达到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