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2年了,我们为什么还沉迷于“捏脸”游戏?
原标题:8012年了,我们为什么还沉迷于“捏脸”游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看理想君,头图来源于网络。
想必你的朋友圈,也被一个个 3D 版卡通人偶刷屏了。
我们也由此认识了这个神奇的App:Zepeto,一个由韩国公司Snow Inc.研发出的虚拟形象社交软件。这款产品自今年10份月发行后,短短时间,就成为中国App Store社交产品下载量榜首。
在Zepeto注册账户后,只要拍摄或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软件就会根据你的五官比例创建出一位Q版的卡通人物。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自己的“捏脸”创作、选衣服、选发型、添加背景。
一番操作之后,你就能获得一个卡通版的“自己”。
(你猜是谁…)
每一个现象级爆款的背后,暴露的其实都是我们的社会心理 ——
所以,当人们纷纷拿起手机,用Zepeto捏脸、换衣服、和朋友、和爱豆(idol)不断合影又不断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时,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为什么迷恋“定制文化”?
这已经不是“定制产品”第一次俘获消费者的心了。
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ation),指的是将产品变成与个体相关度极高的,强调独特性、区别于他人特征的做法。
从定制头像类产品Zepeto、Bitmoji、脸萌,到“测测你的哲学气质”、“网易云音乐年度总结”这样分析类产品,再到现实生活中的“口红上刻字”,定制产品在这些年风风火火地走到我们眼前。
不知道多少次,当我们一觉醒来,就看到朋友圈里人齐刷刷地晒着这些“成绩单”了,而我们自己也对此乐此不疲。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追求“定制感”了?
德克萨斯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定制”的迷恋,主要基于两大原因:
1. 信息过剩;
2. 对事物的支配、掌控欲望。
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这是一个比任何时候资讯都更加爆炸的时代,如果你曾有逛淘宝和订外卖的经历,你大概就会发现,丰富的讯息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无从下手”的迷茫。于是,我们渴望并欢迎“爆款”以及点评App的出现,感谢它们拯救我们于过量信息的泥沼中。
可是,身而为人,终究我们最无法失去的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掌控感,但资讯过剩正会使人感到强烈的无力感。
这种“对事物的支配感”是人的本能,多项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相信“我能掌控命运”的人,比认为“外界掌控我”的“丧青年”相比,心理更加健康,生活上也更加接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定制”产品其中“量身定做”的理念,正是戳中了用户被资讯推着走的无力感 ——在一片茫茫的信息之中,若是有一个刻着你名字、画着你头像的产品出现,能重新给予人们对选择的操控感,以让人拥有“重获自主能力”的幻想。
所以,我们的社会出现了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女孩买爆款口红,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全民下载爆红捏脸App,然后定制自己的专属头像——人们一边享受着信息时代中被筛选出的好产品,一边渴望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单单制作虚拟人物还不够,我们还会想有发朋友圈、把它公之于众的冲动呢?
除了对新奇、赶潮流的追求之外,被Zepeto刷屏的现象下还隐藏着网络社交时代人们的心理:
如今的社交环境绝不单纯是“个人表达的空间”,相反地,它充满着方方面面的凝视。
如果说小时候,我们对上台演讲充满恐惧,那么今天,“发朋友圈”成了新时代下的演讲 —— 它是一场表达后,需要接受无数人注目和评判的行为。
既然身处人群中,就一定会有各式各样的审判。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朋友圈鄙视链”的现象,而这种鄙视链让身处社交圈的你我都充满焦虑。
想发张自拍,但怕别人评判自己的长相、衣着、品味;
想发表一段自己的情绪和看法,但怕别人说我矫情。
终于想好发一段话,但在点击“发送” 之前总忍不住多检查几遍,充满着对潜在错误的焦虑。
当发朋友圈作为公开展现自我的方式,一举一动都被人目睹和记录的时候,表达,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无论是Zepeto,还是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测试、人格分析,都成功成为了逃离社交焦虑的方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