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最普遍的毛病,就是把“好为人师”当成“助人为乐”
原标题:互联网人最普遍的毛病,就是把“好为人师”当成“助人为乐”
编者按:忍不住想给别人提点建议可能是人类的通病,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懂点什么,但不精通,却又喜欢给人建议。这种好为人师的傲慢感不仅毫无裨益,甚至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记住一点,最好管住嘴巴,安静倾听。本文作者Gustavo Razzetti,原文标题The Best Advice that No One Listens To。
图片:Mihai Surdu on Unsplash
如果你像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你可能也喜欢帮助别人。帮助朋友或同事感觉很棒。因为我们的贡献,他们得以解决问题。
我们都喜欢给出建议。除了我们自己的问题,别的任何问题我们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帮助别人的问题之所在——它更有可能激励自己,而不是帮助别人。
大多数建议都是无用的,提建议的人比听建议的人更高兴。它是建立在一个人的期望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的。
人们只是希望你倾听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听取甚至听从你的建议。
我知道,这很诱人。当有人陷入什么麻烦时,我们觉得自己有必要参与进来。另一个人成了我们想要营救的受害者。“你应该这么做”或“你试过这么做吗?”——我们马上建议,结果都掉进了陷阱。我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未经请求的建议是行不通的。
不要总想着告诉别人一点人生经验
当你在寻求别人建议时,请记住这一点。提供一些人们没有要求的东西是很强势的。你的建议会自动被扔进垃圾箱。你的帮助哪怕是免费,也不意味着别人会需要你的帮助。
介入别人的事情是很微妙的——从我们开始假设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会感到自己在被人品头论足了。
你千万要小心,因为这样的交谈可能会危及那个人对你的信任。如果你太快下结论,朋友会觉得你不太了解自己,或者你提供的建议不仅无关,也不真诚。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人们说他们想和你说话,真的是因为他们想和你说话。你的角色只是单纯的倾听者。
只有当别人要求你提建议的时候,你的建议才有用。
即使你的某个朋友分享了很多自己问题的细节,也不意味着他需要你的任何建议。不要妄下结论。我们倾向于相信人们敞开心扉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但其实有些人只是想聊天。
分享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对一些人来说,和别人交谈是一种思考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方式。当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故事时,他们就会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倾听比任何建议都有效。有人可以依靠的人令人欣慰。如果你的伴侣正经历艰难时期,倾听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
如果你的同事只是希望你能仔细倾听,那就好好听着吧。
没人在乎你的建议
如果你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那你可能进错了房间。
其实,人们不在乎你的或者我的建议。
别误以为你的建议很有用,你可以分享你的经验或知识,但你不能觉得自己是在传授智慧。
当你想展示自己很聪明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人们处境艰难的时候,他们不想被提醒起自己的弱点。
人们很容易觉得自己有资格提点建议,然后开始给出一些没人愿意听的忠告。这个错误我已经犯过很多次了。
不只是我。大多数顾问和励志作家都有一种“虚幻的优越感”。这种信念——我们比自己实际上更聪明——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人称“达克效应”。
它会使得你在别人证明你是错的之前过度自信。
在执教球队时,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管理人员表现得好像知道所有的答案的样子。即使意图是好的,他们也会伤害而不是帮助球队。优秀的管理者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完美的答案。
托尔金(Tolkien)说过:“忠告是一种危险的礼物,哪怕是聪明人给聪明人的也一样。”
人们在痛苦的时候不需要超级英雄,同理心是你最好的超能力。注意,不要跨过试图帮助和好为人师之间的那条界线。这是我一直避免的事情。
做好倾听者的角色(((0)))
——Will Rogers
有时候,你所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不要提供建议。
保持沉默比主动提建议更有效。它把你的角色从英雄变成了帮手——专注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比提一些没人听的建议要好。
最好的建议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理心对于与人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人们就不会有所戒备,也不会停止倾听。
Samuel Taylor Coleridge说:“忠告就像雪花,飘落得越轻柔,就越能持久,也越能深深地潜入人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