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有够酷,想为都市人提供精神良药的二手书生意是不是足够美?

12-11 IT文章

原标题:“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有够酷,想为都市人提供精神良药的二手书生意是不是足够美?

当我们以为智能电子产品正在抢占人们的生活和注意力时,或许有一件事尚未被完全“数字化”,那就是阅读。

线下书店向代表了生活方式的”多业态“转型时不等于纸质书阅读这件事要被唱衰: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在 2017 年突破了 803.2 亿元的码洋数,较 2016 年同比增长了14.55%。更近一步,接近 50% 的成年用户偏好“拿一本纸质书阅读”。

“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有够酷,想为都市人提供精神良药的二手书生意是不是足够美?

而这之后除了本身就已经十分发达的电商平台外,线上二手书交易平台也是不能被忽视的推动力:多抓鱼、阅邻小书市、漫游鲸再到转转也都看好了这门生意,资本市场对二手书也十分买单,目前市场上的二手书玩家都获得了融资。

目前市场上的二手书交易平台可以分类两类:从 C 端切入的 C2B2C 模式以及从改造供应链入手,(主要以阅邻为代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类,而各家在具体的运营细节上又形成了区别。

二手书或者“旧书回收”其实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传统行业,至少在新一批玩家之前,也已经诞生过如“孔夫子旧书网”这类 B2C 的二手书线上交易平台,而在线下,更“星罗棋布”了无数二手书店、二手书摊。

中产焦虑带动的“小而美”

至于为什么是当下,这些“二手书店”突然爆发,受到用户欢迎、并被资本看好,36氪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宏观的背景在于,二手、租赁等循环商业模式已经被市场所接受。

虽然“共享经济”成为过去时,但它的意义在于,让大众对于租赁消费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接受度。这也和国内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相关。已经形成成熟二手市场的日本,正是在同样的时期爆发了二手经济;

中产焦虑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内容消费的催化剂

“知识经济”下崛起的不仅是得到和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产品。在图书租赁平台“小木屋”创始人姚树奇看来,音频、视频类内容对于消费者来说起到的是筛选、兴趣激发和入门的作用,如果要更深入的了解、甚至习得,阅读一定是必经环节。

此外,和3C数码、奢侈品、服装等其他品类不同,图书的二手经济和“残值变现”相关性并不高,对于拥有大量图书的人来说,因此图书的二手流通和“循环”更加贴切,而购买二手书的消费者也并非价格敏感而进行消费,对于他们来说,二手图书平台代表了两个特质:更低成本、更多的阅读内容。

关于二手图书的消费,或许本质上和 Kindle 一样:低成本、高效地满足大量阅读的需求。

“小而美”的美好愿景之后,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二手产品的极度非标,具体衍生出 2 个关键词:孤品、定价。核心有两个问题:

交易摩擦:交易摩擦并不是只有二手交易会面对的问题,但确实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 C2C 平台来说,只要出让效率足够高,对于卖家端来说才有可能形成留存,对于买断式的 C2B2C 玩家,则又涉及到了现金流的问题;

供应链:二手商品背后的“社会化供给”虽然是一个足够大的增量、蓝海市场,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平台对于供给是不可控的,如果保持持续、稳定的产品供给以及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无形”的供应链端的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方式的不同,也具体反映到了不同平台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思路上。

在本篇文章中,36氪将从这两方面对目前二手图书赛道上的不同玩家进行拆解,我们也会对二手书市场的未来进行讨论。也希望通过对二手图书领域的这一个小视角,去了解整个二手产业。

交易端:从非标孤品到“标品”,如何降低交易摩擦?

所有二手交易平台除了打破传统线下交易的信息不对称之外,本质上,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降低交易摩擦。例如,闲鱼走的兴趣社区是尽可能在产品的价值认同上让买卖双方达成一致(为商品的出让找到最合适的买家),“享物说”想利用小红花这一个代币模式来降低买卖双方的价格敏感度,做时尚二手生意的 Plum 则会结合数据系统,为卖家提供寄售价格的指导。

较之于其他品类,标准化、耐用、基本不降价这三个特点,让图书天然适合循环交易。但和新品不同,作为标品的图书到了二手环节,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了非标属性:例如破损、划痕、是否绝版等都会影响后续前端卖家的心理预期和买家的付费意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