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AI:我可以插嘴吗

12-13 IT文章

null


人类对悬念的追求似乎是永恒的。

在艺术作品中,悬疑元素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往往凝结了整个作品中最核心的冲突与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悬念”与“猜”成为了舞台艺术及其衍生艺术连接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悬念之下,“无人生还”

对悬念的运用,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的年代。

在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之中,贯穿阿凯亚人与特洛伊人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本身就在史诗的开端抛给读者(抑或听众)一个极为宏大的悬念。

最后,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点燃高潮的“特洛伊木马”,则以诡计、奇观和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好奇谱出了一场宏大悬念的终局。

null


传统艺术中的悬念更多的体现在故事的展开与收拢之中,或作为矛盾的铺垫,或作为冲突的终结。故事性是悬案得以隐藏其中并在情节中推波助澜作为某种催化因素的关键。

这种倾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在莎士比亚广为人知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郎才女貌的一对璧人能否冲破家世的阻拦最终走到一起成为了从始至终吊起观众胃口的最大悬念,期间的一系列阴差阳错以及朱丽叶的“服毒”假死形成了剧中人物与观众之间在同一空间的悬念叠加。

null


而最终一对爱人本没有必要的先后“殉情”则以观众解谜失败的“反套路”带来的巨大冲击成就了整部作品。

当电影艺术出现之后,艺术家和观众也不满足于让悬念仅仅在故事中起到催化冲突的作用。早在1920年就有专门以侦探为主角的默片出现,此时的悬疑走上前台,甚至成为了故事本身。

一代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则更在悬疑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分析的元素。

《西北偏北》中的长镜头,《惊魂记》中没有血性却惊恐异常的78个快切镜头,《后窗》中黑暗里突然陷入静默的背景音乐,以及《爱德华大夫》中反复的现实与梦境,在用悬念做药引子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同时,也给予他们直插颅内的猜谜体验。

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希区柯克诞生的1899年,也是佛洛伊德《梦的解析》第一版发行的那一年。不知是否是一代心理大师成就了一代悬疑大师,然而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历史的行程也是要考虑到的因素。

null


为现代人的脑洞填上最后一颗子弹的是英国女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建立的“孤立环境中的陌生人一个一个被杀”的概念让人们爱上了“每一轮都有人被淘汰”的模式。

在往后近百年的时光中,这些影响了无数的电影、电视、游戏,甚至是综艺节目。

“谜”与“猜”的螺旋进化

你会发现,代表艺术创作者的“悬念”与代表观众的“猜”永远处于持续进化的关系。从荷马史诗到希区柯克,作品中“悬念”所包含的元素在技术处理上越来越丰富复杂。这也是因为作为观众的人类在不断的受教育中保持着对娱乐内容承受度的进化。

已经对“套路”免疫了的现代人要求快节奏高强度的娱乐方式。于是短时间内追求最强戏剧感的综艺节目应运而生。我们所熟知的综艺节目中的“悬念”一开始还只是《正大综艺》中的歌舞节目配合猜谜小游戏。

后来台湾《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为代表的猜谜明星综艺中体现了最初的“流量”效应,分别成就了吴宗宪、陶晶莹、小S等“大牌主持”。具有话题性的“人不可貌相”板块也通过猜测明星身份的方式先后捧红了明道、吴佩慈、林依晨、陈意涵等一众新星。

后期随着音乐欣赏功能的引入,出现了《我爱记歌词》、《隐藏歌手》、《开门大吉》等主打悬念的音乐类综艺。

而在最新的高收视率音乐猜谜节目《蒙面唱将猜猜猜》第三季中,制作人必须把悬念、淘汰赛制、舞台效果、故事性、戏剧性、新奇性、明星流量、音乐鉴赏、品牌赞助、年轻化体验等等元素充分融入一方屏幕之中,并在几分钟之内将情绪迅速推高完成释放。

null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