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后厂村的年轻人走还是留 硅谷对手中关村再创新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作为中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成立30周年。
在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看来,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关村历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阶段,见证了改革开放和中国高新区发展的历史。
从PC时代到互联网的门户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关村的企业抓住一波波风口,在生产关系变革中不断创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涌现出一批在商业模式上引领创新的公司。
中关村积累了哪些经验让其成为中国版的“硅谷”,中关村的创业文化经历了哪些变迁,以及中关村的下一步将解决哪些问题?受访者认为,体制机制创新和中关村的创业文化贯穿中关村近几十年的发展,也是其最重要的经验,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吸引人才聚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
资本人才和创新密集区
2018年10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中关村创业大街,某知名咖啡馆为创业者开辟了专门的共享办公格子间,午餐时间咖啡馆里盒饭生意很好,到处挤满了年轻人。
隔壁的书屋茶馆也经常有行业研讨会,9月份记者在这里参加了一个关于数据主权和长臂管辖的法律研讨午餐会,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主讲,中关村几大互联网科技公司法务、行业律师和附近的高校学者,利用午餐时间完成深度思想和业务碰撞。这种产学研深度沟通的氛围,也是中关村特有的气质之一。
从八十年代第一批科技人员出来创业,到现在的“一区十六园”,中关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资本、人才和创新企业最密集的区域。
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88年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时中关村一批科技人员打破体制束缚,开始创办科技企业,比较知名的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柳传志,他创办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为了联想集团的前身。
2017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实现利润4670.8亿元,实现增加值7352.2亿元,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4%。此外企业数据显示,中关村发生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均占全国1/3以上,2017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
中关村比较有代表性的片区之一中关村软件园,被很多年轻人戏称为“后厂村”。这个位于北京市西北角的海淀区东北旺的园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入住的科技巨头包括百度、滴滴、联想、网易、腾讯北京总部等。2017年,中关村软件园每平方公里产值达805.4亿元。国内每平方公里产值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深圳,2016年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为9.76亿元。
中关村的创新现象,在国际上也引发关注。中国媒体和官员喜欢援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关于中关村的评论:全世界仅中关村是硅谷的真正对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关村科技公司出海参与国际化竞争,世界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焦在中关村,越来越多的海外归国青年选择回国创业,中关村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12月17日,一位从美国微软回北京的创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舍友目前有三个在国外,另外三个都在北京创业。以前在清华上大学,创业还是回到最熟悉的中关村,看好中关村的人才和资本密集的优势,很多客户也在这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科技部组织的一次采访中,中关村代表介绍,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40多所,各类科研院所206个。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聚集“千人计划”人才1091人,占全市82%,占全国21%。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中关村企业正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小米、滴滴、美团等“独角兽”企业体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关村速度。
中关村创新创业三个阶段
为什么是中关村?
很多地方官员常到中关村考察学习,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度成为地方官员双创考察的必经之地。很多人将中关村的经验总结为创业文化,还有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实施“1+6”政策、“新四条”税收政策、“新新四条”等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并将改革推广至全国,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试点、股权激励、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引领创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