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12-19 IT文章

原标题: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第四季《奇葩说》有个辩题,讨论“是否应该支持让全人类一秒知识共享的技术”,反方辩手詹青云的一段发言把比赛推向高光时刻。

我们今天,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缩在庙堂里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一个知识生产的速度超越我们储存它速度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熟能生巧的直觉,它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这正是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啊。

鼓吹平等的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所有开放信息,某种程度上看,它的确让世界变得更公平了。普通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顶尖学府如哈佛、清华的公开课,也可以在专业平台如得到和喜马拉雅买到所谓知识和内容,而在整个互联网,包括各类聚合资讯平台和社交媒体,有足够多免费的泛资讯内容。获取资讯似乎变成了毫不费力的事情。

然而,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拣选出必要内容就成了一门必修课。内容产品绞尽脑汁说服用户:我给你的内容是最好的,比如付费。这或许是筛选信息的一重滤网——用金钱购买别人的智慧,比如财新、得到;或是编辑筛选,过滤了低价值用户和资讯,比如早期采用邀请制的“知乎”和现在的邀请制小程序“头牌观点”。

上网成了升级打怪,搜索能力、付费能力、筛选能力是一个个等待解锁的技能包。装备不同,获得的成绩和回报千差万别。

这个时代,老生常谈的“知沟理论”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数字鸿沟也并没有因技术普及得到缓解。看似公平的互联网把用户分出了贫富阶级,一边是因为地区和个体收入水平差异,用户被动地被划分成所谓“五环内外”,另一边是被海量信息裹挟但筛选能力差异化的用户,主动强化着阶级属性。

被地区与个体收入水平差异割裂的互联网阶级

从全球范围来看,区域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信息的平等传递。缩小范围至个体收入水平,信息提供者也在加剧这种不公平。

Web Foundation在今年10月发布全球互联网报告: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增长出现大幅下滑,这并非意味着互联网接入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恰恰进一步说明了数字鸿沟的存在:当冰岛地区在2016年就达到96.2%互联网接入率时,东非的厄立特里亚国只达到1.2%。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在这些互联网接入率极低的国家,“全球互联”对他们而言似乎是天方夜谭。

号称是“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首页,列出了几大语种的词条数。英语条目以576万居于榜首,其次是德语和法语条目。俄语、西语、中文、日语均被列出,但更小或更落后的如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国家,要想找到以该国母语列出的条目却要费些劲。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维基百科打造的,本应该是一个开放平等的知识共享社区的维基百科,词条编辑由用户众包完成。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时间、有资质承担“志愿工作”的用户远低于发达地区。

据《好奇心日报》报道,维基百科社区一年一度的大会 Wikimania 2018 上,一位非洲编辑质疑道:“你指望我们志愿免费贡献我们的知识吗?这里的人甚至无法志愿贡献时间。”维基百科所奉行的无偿编辑在全球范围内也并没有普适性,“社会经济环境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网络知识产出上的能力”,但不是所有人都享受着经济发展的红利,因而有时间在维基写词条。

小国和欠发达地区的关注度不会太高,我们似乎默认了这一条规则,但深究起来,硬件条件、贡献者数量和知识水平的差异终于通过百科条目外化了。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苹果公司的新闻产品Apple News。这个自2015年启动的项目,汇聚了30多名曾经的一线记者和编辑,试图用“苹果的技术+编辑的智慧”打造一款精品资讯应用。但3年过去,也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三个地区的用户可以使用。

尽管商业世界自有其规则和考量,但这种“限定发售”的形式,很难说不是在加剧着信息的独裁与垄断。

数字时代新阶级:平等的互联网让世界更不平等了吗?

Apple News总编劳伦·科恩(Lauren Kern),曾任《纽约时报》杂志部门担任副主编、《纽约》杂志主编

而个体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接收的信息质量的期待,反过来又影响着信息生产者的目标定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