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便利店+餐厅+咖啡厅”:成立前今日资本投他千万美金 2年开店百家
原标题:新物种“便利店+餐厅+咖啡厅”:成立前今日资本投他千万美金 2年开店百家
创办24鲜便利店之前,顾星曾在一家日资便利店工作了14年。
文| 铅笔道 记者 李小默
“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便利店这门传统生意也重新受到了资本的关注。去年,便利蜂、Today便利店、每一天便利店、见福便利店等都相继获得巨额融资,金额多为千万元甚至亿元以上,资方也不乏红杉、斑马投资等知名机构。
去年,曾在一家日资便利店工作了14年的顾星,也杀入了这一赛道。大部分便利店选择扎根二三线城市,而顾星却没有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创办的24鲜便利店的第一家门店落地于上海。在他看来,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更适合打磨产品,等门店模型成熟之后再拓展到其他城市。
顾星将24鲜的模式定位为“便利店+”,将咖啡、餐厅、生鲜等不同的业态与便利店相融合。除了日常标品外,店内还有现做的米粉、意大利面、便当等热食。去年,24鲜上线了无人结账技术,消费者可以用小程序扫码结账,付款后拿给店员检查即可。
2016年12月,还未正式成立的24鲜就拿到了今日资本的千万级美元天使轮融资。至今,24鲜已经在上海、江苏开了将近100家店,每家店的日均客流为800~900人。
注:顾星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内容真实性负责。铅笔道作客观真实记录,已备份速记录音。
“便利店+”模式
中午时分,上海仙霞路的24鲜便利店内涌入许多白领。这家便利店占地150平左右,从外面看去,似乎与其他便利店并无不同。
进入店内可以发现,这家便利店除了售卖日常标品,还设有后厨,能提供米粉、意大利面、凉面、关东煮等现做热食。店内有几张餐桌,方便顾客在店内就餐。此外,若顾客购买日常标品,在结账时可以用“24鲜便利店”小程序扫码,自主结账,结完账给店员检查即可。
24鲜便利店创始人顾星曾在日资便利店工作了14年。去年年初,他和三位同事一起创立了24鲜便利店。据他介绍,目前每家门店的日均客流为800~900人,在行业内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如今,便利店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种成熟的业态。日本的每个城市都有便利店,且模式基本一样。在中国,便利店经历了一个由街边小摊到夫妻店,再到便利店的过程。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同,从一二线到四五线城市,每个城市便利店的模型都不尽相同。
要做一家什么样的便利店?在创立24鲜之前,顾星已经思考许久。“既然是做中国人自己的便利店,就要加些元素,使其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中国人爱吃热食,于是顾星决定在部分便利店中加入现做鲜食、咖啡、生鲜等业态。他解释,“我们做的就是‘便利店+’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突破点。便利店的模型已被验证,24鲜要验证的是‘便利店+’中的‘+’。”
去年4月,24鲜的第一家店在上海落地。顾星解释,一二线城市竞争激烈,用户的关注度也较高,因此,他选择先在一线城市打造模型。等模型打磨好之后,再将其复制到其他城市。初期,他计划在上海和华东地区拓展。24鲜在店面选址方面与711等便利店类似,会在人员集中或者人员封闭的地方先开店,下一阶段再进入社区。
上线无人收银服务
24鲜每家门店的店面面积为100~150平左右,店内有1800~2000个SKU。去年9月,24鲜上线了小程序无人收银技术。用户在购买标品后,可以自助结账,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顾客扫码自主结账
考虑到热食品类需要员工服务,因此,这些品类并未上线自助收银服务。顾星坦言,提高效率是最核心的部分,24鲜上线无人收银是为了减轻员工的压力,解放出部分员工来服务消费者,而不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
现阶段,在24鲜店内使用无人结账服务的消费者只占比百分之十几。“我们想做的是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方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会强制推行无人收银服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