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CEO徐立回答2018:长远看做底层技术有大机会
设计/ © 张哲
运营/ © 张唯一
编者按:
在中国做原创其实很难,因为大家都是拿来主义、快速迭代的方法,而做原创要投入2倍、3倍甚至百倍的成本。而我们希望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原创,推动行业的边界,而不是一个很小规模的尝试。
01
“金庸的启发”
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从小就是读金庸的书长大的,每本书都读过很多遍。
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倚天屠龙记》里谢逊要去杀武当派宋远桥。如果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谢逊很可能就成功了。但很多年之后,当张无忌再看到宋远桥,他就觉得谢逊不能胜过宋远桥;而再往后,差距会越来越大。
后来做了科技创业这一行后,我感觉这个其实就是在说,核心底层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的发展,在相同行业内做底层技术的,发展曲线在开始阶段可能会相对缓慢;而注重做商业模式或前端应用的,发展曲线往往会比较快,在最初会超过做底层技术并能快速见到效果。但两类企业的曲线会有相遇的时候,只要超过那个点再往后,一般是做底层技术的有更大机会。这就和金庸的武侠体系类似。
企业和练武功一样,都需要先修内功,打好基础,才能厚积薄发,轻松驾驭十八般武艺,从而真正笑到最后。联系到业务发展,在今年、明年甚至更远的时间周期内,商汤仍然会将大部分资源都持续投入在原创技术长板的打造上。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投入,对未来就很难有把控。除此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既然融到钱,我们希望把它转化为对未来长期稳定现金流的布局。
我们创始人汤晓鸥教授提到AI一定是+,并且是强+的,不存在AI的生态。并不是说把工具给它,而是要赋能它。所以我们会在一些垂直方向上的问题上投入了更大资源,利用智慧城市、智慧互联网、智慧医疗、无人驾驶等在内的一系列行业,推动AI技术产品化落地。这样不但使自己成功,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建立基于他们自己本身数据的AI能力。
在中国做原创其实很难,因为大家习惯拿来主义、快速迭代的方法,而做原创要投入2倍、3倍甚至百倍的成本。但反过来,做原创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多少人跟你走同样的路线,因为它不是完全符合商业逻辑。而我们就希望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原创,希望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行业的边界,而不是做一个很小规模的尝试。
02
“让听懂炮火的人呼唤资源”
在人才上,我们也在不断摸索。人工智能有高准入的技术门槛,这决定了人才需要更长周期的系统性培养,这些都需要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各方面来联合推进。
商汤基本是通过港中文多媒体实验室师兄弟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关系,在创立开始完成了最为重要的原始人才积累。商汤现在有完整的人才造血机制,包括导师制、实习生制。商汤与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培养实验室,不仅让高校人才深度参与工业界的技术落地研究,也形成了商汤人才供给的保障。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商汤迅速发展到两千多人规模,无论是公司内部人员组织的管理,还是面对外部从未遇到过的市场环境,对于管理者都充满挑战。
当商汤从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的过程,需要做的就是组织建设,要把职级职序管理、绩效指标等一整套都完善,治事用典。但再往上,当组织变大了,真正的有效管理一定是靠核心的文化,因为你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都制定规则。何况在这个期间,还有无章可循的情况下要怎么走?我认为就一定是靠人,那么这个人就要用文化的准绳来选。
我认可以前华为讲,“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商汤讲的是,“让听懂炮声的人呼唤资源”。首先需要的是能听懂炮声,AI进入行业需要找到真实的场景和需求,和传统行业不同,听懂炮声很重要。你一定是要走在队伍最前面才能听到炮声。资源调度下放前线也是应对快速变化市场的核心要素。
去年商汤提出要赋能百业,今年我们已经和近20个不同行业进行深入结合,让AI真正落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