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亲自派出的三个选题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三个选题,贯穿了一家公司从创立、转型、濒临死亡的三个时期。
文 | 宋长乐
马化腾又亲自派选题了。
这一次是针对当下互联网圈讨论最强烈的《谁杀死了ofo?》,马化腾在朋友圈留言道:最近这么多分析文章,没有一个说到真正的原因。
显然对于杀死ofo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至少在马化腾看来,现阶段没有看到让他满意的文章解读。
马化腾的好奇心
回顾过去一年,马化腾在社交媒体活跃度明显比往年要多,早些时候他还曾在朋友圈与张一鸣进行互怼,直接把腾讯、今日头条两家公司的较量摆在了明面上。
众所周知,马化腾是一个对产品较真的公司掌舵者,但没想到他还是一个好奇Boy,偶尔也会忍不住给行业出几个难题考验一下。如果算上这次ofo的选题,2018年至少已经亲自派出三个选题了。
第一个是3月份深圳IT领袖峰会期间,马化腾演讲时派出的题:腾讯为什么大手笔入局零售企业?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腾讯最近几个月花这么多钱买线下零售企业股份,看不懂这个故事。包括最近发财报,很多分析师和朋友问这个问题,但外界对这个事的分析,我觉得还是不太到位。
第二个是腾讯架构调整之后,马化腾直接知乎发问: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会带来哪些产业改变?
腾讯入局线下零售企业不会意外,智慧零售本身就引发了这两年的一个热潮。况且对手阿里的新零售业务投入是步步为营。腾讯和阿里做新零售,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看到了线上流量红利的停滞,线下零售则是一个未开发的流量地,这个过程中也发现线下传统的商超、零售店原来可以使用最新的技术来改造,而且能够与线上互相结合,潜力巨大。
只不过,两者做零售的逻辑并不一样,阿里更倾向于“控制权”,要做自营式的平台,利用原有的资源和零售体系从小做到大,比如盒马鲜生。腾讯则是选择给合作伙伴做连接和助手,比如永辉超市,腾讯的技术和服务,就是永辉把传统的线下门店变智慧的工具。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对于永辉超市的用户来说,直接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扫码进入线上店面选择产品、支付、完成订单。
某种程度来说,阿里新零售做的更多是To C生意,而腾讯倾向于开放给企业端的To B生意。
那么,这个过程中可以给腾讯带来什么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也是马化腾所看中的:
1、背靠金融体系的支付服务;
2、广告收入,传统的地推、传单营销模式已经落后,腾讯社交体系里运行的数字化广告方案显然效率更高,这决定了腾讯互联网平台未来能否成为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平台;
3、云业务,传统企业需要转型,不仅需要智能还要智慧,云在未来会成为它们的一项基础设施,上云迫在眉睫,而这是腾讯云的机会。
显然,腾讯做智慧零售,目的已经是在向产业互联网延伸,也决定了它之后的架构调整和转型。
今年9月30日,腾讯进行的重大架构调整,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拔高了云业务的战略位置,加速跑向To B企业级服务的赛道,意味着腾讯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变革,这也延伸出马化腾的第二个选题。
马化腾在2013年的一个活动上,与马云、中国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同台对话时曾表达了自己的危机感,他说最大的担忧是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喜欢的东西越来越看不懂,每天早上醒来最大的担心是,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使用习惯是什么。
这在当时属于典型的消费互联网思维,聚焦的是个人用户,人人都是消费者,因为彼时PC时代刚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C端的用户增长处于一个爆发期,腾讯考虑更多的围绕社交体系上如何获取更多年轻人,而当时微信的用户数刚过3亿。
现在情况变了,微信用户数已经突破10亿,C端增长放缓,腾讯又同时面临短视频爆炸争夺用户时间、阿里系和头条系的竞争,不得不考虑B端的生意,也就是所谓的产业互联网。
消费互联网时代,腾讯在社交上是一家独大,但产业互联网讲究的是融合和垂直细分,赢者通吃已经不可能,甚至未来不会有互联网公司和非互联网公司之分,企业用户的边界也会打通,你的用户可以是我的,我的用户也可以是你的,这是用户和企业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