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移动支付四大主战场:人脸支付、隐私保护、地铁公交与医院
原标题:2019移动支付四大主战场:人脸支付、隐私保护、地铁公交与医院
支付作为交易过程的核心环节,是金融科技重要的应用领域,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移动支付在给资金端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支付业务的风险性。
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应用工作委员会最新发布了《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从用户角度较为全面展现了移动支付在技术与场景等方面落地应用的现状。
据了解,本次调查是在以往调查基础上的一项延续性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到76671份有效问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摘取了部分与科技、场景强相关的内容为读者呈现,这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
技术方面,在用户对移动支付生物识别的认知度大部分停留在指纹与人脸识别,人脸识别认知提升度超指纹识别,最担心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和安全隐患;此外,伪假条码、账户被盗、网速慢、操作繁琐、商家不支持等问题也成为用户的主要困扰;
场景方面,移动支付在投资理财场景中的应用在2018年迎来较大增幅,较2017年提升近60个百分点。超越购买日常消费品,冲到第一;而地铁公交和医院场景被用户认为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应用场景,或将成为移动支付的新战场。
雷锋网AI金融评论认为,此次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2019年移动支付的竞争趋势,即在技术方面,人脸支付和隐私保护将成为主要竞技场;在场景方面,地铁公交和医院场景的“跑马圈地”将加剧。
用户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与敏感点
移动支付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技基因,尤其是包括指纹、人脸、声波、虹膜、静脉等各项生物识别技术。而在用户对生物识别技术认知程度和首要关注点这两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1、指纹和人脸识别是用户最了解的生物识别技术
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用户对指纹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排名第一,占比为93.0%,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二,占比为80.7%。
用户对各项生物识别技术的认知比例
而对声波和虹膜识别技术的了解程度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占比为24.7%和24.1%;对静脉识别技术了解程度最低,占比为4.2%;除此之外,有3.5%的用户表示对各项生物识别技术均不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与2017年相比,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手机解锁、用户身份验证、PAY类支付等场景的主流验证手段,用户对其的认知提升度也超过了指纹识别。
不过,指纹识别仍排在用户了解程度的首位,而声波、虹膜识别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
2、85%的用户接受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
2018年,有85.0%的用户能够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比2017年略微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15.0%的用户选择了不接受。
愿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用户比例
3、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仍是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2018年,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首要担心的问题仍为个人隐私泄露和存在安全隐患,占比分别为73.8%和67.3%,与2017年结论一致。
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时用户担心的问题比较
除此之外,支付失败、支付环节操作复杂等问题的占比均有所下降,占比分别为30.6%和27.3%;但认为商户不支持、开通繁琐的用户比例略有上升,占比分别为34.6和22.9%。
这说明移动支付用户的较为看重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安全性,在使用市场主体相关服务的同时也迫切希望相关方加强对其敏感信息的保护,防范信息外泄或被用于其他非法用途。
用户支付过程中遭遇的其他问题
事实上,除生物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担忧之外,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还存在伪假条码、账户被盗、付款码发送给他人等其他安全问题,还有网速慢、操作繁琐、商家不支持等体验问题。
1、伪假条码、账户资金被盗、付款码发送给他人等安全问题突出
移动支付用户遭遇的安全问题比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1052.html
- 上一篇:抓住那群代购,别让他们跑了
- 下一篇:新能源车零跑S01正式上市 售价亮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