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VR披露自动驾驶仿真平台细节,更大的布局在5G、智慧交通
原标题:51VR披露自动驾驶仿真平台细节,更大的布局在5G、智慧交通
自动驾驶仿真技术正在掀起一波浪潮。
L3及其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开发,在车辆系统复杂程度、使用环境复杂程度方面均急剧增加。算法测试、传感器测试、安全性测试已不能通过汽车领域的车辆动力学等仿真方法来解决。仿真平台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刚性需求,这在业内已成共识。
Waymo、百度、腾讯将仿真系统研发作为头等大事;AutoX、Roadstar.ai、Pony.ai等诸多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也在自主研发仿真环境;业内开始出现CARLA、AirSim等开源式自动驾驶仿真平台。
基于AR(VR)+AI技术,在地产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51VR也在去年成立汽车团队,正式进军自动驾驶仿真领域。当时公司内部已经开始孕育自动驾驶仿真平台原型。一年之后的“地球克隆计划 2”发布会上,51VR正式推出全新的自动驾驶仿真平台51Sim-One。
发布会上,51Sim-One打头阵率先亮相,足以见得51VR对其的重视程度。
从房产领域跨界自动驾驶,作为国内独立的第三方自动驾驶仿真系统供应商,51Sim-One相比于自动驾驶公司自研的仿真平台又有何特别之处?近期,围绕自动驾驶仿真平台,雷锋网新智驾与51VR创始人兼CEO李熠及51VR无人驾驶事业部产品与商务负责人张帆博士进行了对话。
据悉,51VR下一阶段的布局在智能交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51VR创始人兼CEO李熠提到,目前智慧交通解决方案还处于Zero阶段,年内将升级至功能完善的智慧交通One版本。
自动驾驶仿真平台51 Sim-One
虚拟现实面向B端客户,早前往往同房、车等重资产产品体验交易环节挂钩。沿着这条线,2016年,51VR开始在汽车方面进行尝试。而此前,51VR已将数字可视化产品应用于汽车相关产品。
一年后,在和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李熠发现了新机会。汽车行业正在朝着电动化、自动化、数字化三大方向进行变革。而数字化,自动化两大方向均和51VR契合。当时李熠得到的市场反馈是,传统ADAS层面的仿真系统无法满足自动驾驶需求,车厂、算法公司、政府几乎都没有一套真正适用于L3和L4级别的仿真平台来帮助其进行算法测试、检测与验证。虽然部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在仿真研发上投入5%-15%的资源和人力,但这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已经非常重了。
第三方自动驾驶仿真这一细分市场的火苗从去年开始烧起来,51VR正是点火人。2017年中,51VR开始启动自动驾驶仿真项目。在这段日子里,51VR也对10余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得到了一致的答案——“刚需”。
进入自动驾驶领域,51VR给自己的定位是独立的第三方,做汽车数字化和自动化转型路上的技术服务商和数据提供商。目前51VR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已近百人规模,具体覆盖模拟驾驶体验(VR汽车)、汽车可视化产品、自动驾驶仿真平台三大模块,其中仿真团队占比过半。
从最开始的第一行代码到今年初51Sim-One正式上市,51VR自动驾驶仿真平台第一版本耗费近一年半时间。在最初的Zero阶段,51VR还在摸索市场需求,自动驾驶仿真平台还是进行样本测试的初级版本。
凭借多年的图形学经验,以及51VR在底层技术层面积累的超125万件虚拟数字资产,包括建筑库、家具库、贴图库、植被库、人物库、材质库,目前51VR业务已覆盖130个城市,并形成了一套集自动化工具链、渲染、云平台、AI智能体在内的底层技术平台。这也成为支撑自动驾驶仿真平台51Sim-One的底层研发工具。
*自动驾驶汽车在仿真场景中训练
雷锋网新智驾了解到,51 Sim-One后期可真正面向客户使用,集静态场景还原、动态案例仿真、传感器仿真、车辆动力学仿真、并行加速计算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方便的接入自动驾驶感知和决策系统,还可根据企业的开发流程需求进行定制开发。
静态环境构建层面:51VR与图商合作,通过采集实际环境信息及已有的高精度地图构建静态场景。张帆博士提到,51VR首先布局部分示范区,通过采集激光点云数据,建立高精度地图,构建环境模型,并通过自动化工具链完成厘米级道路还原。截至目前,51VR已与北京、上海等智能网联示范区建立合作。
目前,51VR已自主研发出一套静态场景数据编辑和自动生成工具,可基于实体场景完成真实道路自动化还原。后期,51VR将与图商深度合作,完成从示范区到限定区域,再到指定区域高速公路,环路与市区的高仿真虚拟环境还原。同时,51VR也可以对道路周围树木及信号灯等标识根据不同拓扑结构进行自动的排布组合,生成更多的衍生虚拟场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