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40+岁的玉石“老炮儿”用区块链实现了宝石溯源
原标题:一群40+岁的玉石“老炮儿”用区块链实现了宝石溯源
珠宝玉石的区块链溯源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8年国庆档黑马影片《无双》里,周润发和郭富城的同框演绎成功掀起了人们的港片情怀,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还是电影里的“超级伪钞”。
电影结尾往往真善美。但现实总是比电影魔幻,假伪仍然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像是陌生人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桥梁上的定时炸弹,稍不小心便会牵连到整个行业。
“假钞大亨”的故事太遥远,再接地气一点儿的话,不论是此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尚不透明的公益捐赠,源头与过程的真实都显得无比重要,更不用论轻奢为特点的玉石。
但比起钞票防伪,玉石产业尚无足够国力资源支持;相比商品与公益,又因“曲高和寡而受众受限,且缺乏统一行业标准,作为颇有“江湖”气质的“手艺”行当,玉石防伪溯源似乎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
如何解决玉石防伪溯源中的难点及痛点?近期一个名叫“绿松石溯源系统”的区块链应是一个不错的例子。据悉,该系统由绿松石产品溯源认证技术平台汉江网络与国内知名主链迅雷链合作推出,旨在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传统溯源防伪功能。
有必要提及的是,这是一群人均70后的核心团队,他们的家乡——湖北十堰作为全球绿松石最大的原产地,已经集中了将近全球70%的产量,且拥有有十多万的从业人员。
区块链防伪溯源
溯,意为逆水而行,流而上,引申为追求根源。
要溯绿松石的源,得从原石采集开始,通过加工生产、过境运输到交易收藏的一系列工序,涉及到的产业角色便包括矿主、线下线上商家、鉴定师雕刻师以及个人代理商等不少角色。
单从工序与产业角色来看,绿松石的行业痛点十分明显。
在产业链上游,玉石来源并不透明,传统溯源便难以实现;另外,造假门槛和成本较低,玉石质量参差不齐且真假难辨。加上层层工序,行业链条缺乏信任度,权属认证也存在不少困难。
而从产业链条中下游来看,加工市场工艺简陋,资源浪费严重;交易市场则价格混乱,定价的主观因素更甚,消费者、从业者之间的信息都并不透明。
对此,单以产品二维码访问平台统一数据库为主的传统溯源技术,难以应对诸多环节中的“掉包”、“损坏”等人为主观因素,防伪与回访的难度都大大提升。
而相比起传统的溯源防伪,其优势在于去中心化的“绿松石溯源系统”,因不依赖于某个组织和个人,能够将绿松石的产地及雕刻加工各环节的流通过程公开记录在迅雷链上的“公共账本”上,从而建立其在互联网世界的唯一身份,且不可篡改。其认证的方式多样,包括LBS信息、证书、照片、语音、视频、三维扫描信息等全媒体信息。
越稀贵的物品,真也就越重要。对于商家或个人代理商而言,图片、视频等上链,既保证了真,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另外,商家通过上链确定产品所有权,也可基于链上token用于融资或银行贷款(电子存证)。
而对于C端来说,溯源也可增加产品附加值,一部分避免了“门外汉”的大坑,再者,也能记录拥有年限及增加文化副产品,从此“到此一游”的强迫症也能链上解决,还能获得专属于自有者的专有印记。
寻文化共识
源,意指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来历、根由,达源。
而绿松石的源,也不仅仅是产业链上的源头,还有文化的源头。
古人在《诗·秦风·渭阳》吟:“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以吟颂对方的温润纯洁之人品,同时也以“琼瑰玉佩”赠送言尽两人的深情厚意,“琼瑰玉佩”向来珍贵且寓意深刻,而作为“和氏璧”原材料,绿松石显得更为稀贵。
古时玉石文化延续至今,虽在价格上已没有如此高不可攀,但其收藏文化却因传播力有限而变得曲高和寡。人们把此前互不通信息的供应链中各个角色比做信息孤岛,与此对应的是,玉石文化的爱好者也如同一座座孤岛,在微弱的文化联系中找到共鸣,成为小圈子中的“风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