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马东谈谢谢茶:生意经我懂,别添乱就行
原标题:36氪专访|马东谈谢谢茶:生意经我懂,别添乱就行
谢谢茶的第一家店就开在了三里屯太古里南区。此前,这个由香港地产商运营的潮流圣地从没有引入过一个未经验证的新品牌。马东的出面无疑增添了谈判筹码,但对方也有担忧。“一个做节目的做零售是不是玩票?马东是不是只拿干股的代言人?”马东回忆说。他知道这些问号还在很多人心里。
严格来说,谢谢茶不是米未内部孵化的,而是一个纯正的投资项目。这也不是米未第一次投资,但过去投的剧本团队、影视制作团队、广告团队,甚至游戏团队都没脱离开泛内容领域,只有谢谢茶,大跨步到了零售圈。据企查查信息,马东个人占股谢谢茶75%。
它可能是某种纠偏。2017年,当米未决定要成为一个“年轻人热爱的生活方式品牌”后,就亲力亲为做过“米未小卖部”,卖瓜子、爆米花等休闲零食,但这个项目已宣告暂停。而连锁门店的复杂程度自然不亚于一个消费品牌。
从喜茶在2015年底进入深圳到如今在全国开出140多家门店,新式茶饮生意在三年内迅速成为红海。芝士奶盖、鲜水果茶、黑糖珍珠,爆款品类轮番登场,每个领域都挤满了想做下一个星巴克的创业者。
谢谢茶的创始团队筹备三年,最终决定做最传统、但最常青的台湾“珍珠奶茶”,他们挖来珍珠奶茶发明人的传人负责研发,并把品牌差异化放在茶和包的甜咸搭配和“一人食”场景上。
如果把一切消费都理解为对特定人群的洞察,那么米未投谢谢茶就不难理解了——它们想抓住的同一批年轻人。“如果这个团队做的是炸糕生意,米未一定不会投。”马东说。
在理解年轻人这件事上,马东和米未保持了进取心。奇葩说第五季最大的特点是放弃了死忠粉的诉求,这些人希望话题更思辨,对大量感情类辩题失望。但马东很清楚,米未想抓住的是新一代年轻人,“每代人在20岁想的事情都一样:谈恋爱、跟父母的关系、进入职场。我们不停地跟这一代人说这些话。”甚至马东自己都在时刻向年轻人靠拢——他减肥,喊麦,在寒冬中“裸奔”,痴迷电子产品。
这种品牌基因和粉丝基础自然为谢谢茶带来了关注度,更不用说马东出现在三里屯巨幅海报上,带着颜如晶、肖骁等人在12月16号开业日这天站台,还用公众号东七门发过一篇十万加推文。开业一周内大排长龙并不令人意外。
但米未能做的或许不多了。马东不会在第六季奇葩说为谢谢茶打广告,“因为价格太高,对人家付出几亿的赞助商不公平”。他和创始团队达成的默契是,谢谢茶要做大,接下来必须“去米未化”,“是要让没看过奇葩说的人也喜欢吃”。
马东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内容产品上。在谢谢茶这个生意里,他想做一个慧眼识珠的伯乐,一个开门时帮忙吆喝的伙伴,和一个充分放权的老板。而对谢谢茶来说,懂年轻人只是成功的一小半。
36氪近日独家专访了米未创始人马东和谢谢茶负责人廖兰心,聊了聊谢谢茶诞生的前前后后。以下内容经过36氪编辑:
马东的生意经
36氪:米未投谢谢茶,最初是你的想法还是团队的主意?
马东:起因上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核心是我们遇到了对餐饮、奶茶、包这个领域特别了解的创业团队。他们在上面深耕了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去找到底哪种茶,哪种包,怎么搭配,会给人那种吃了之后“哇”的惊艳感。
米未会投资做这件事的核心,是它是一个针对年轻人的生意。这个奶茶和包的搭配,“一人食”的综合定位,那个包不大不小,强调时尚感,强调品相,强调吃出不一样的有意思的感觉,这些都是针对年轻人。米未也是针对年轻人的。如果这个包是一个炸糕,也许米未就不会做。
36氪:米未怎么定义年轻人?
马东:在我心里,是18到26岁。奇葩说诞生的那一天就是针对年轻人的,我们导演组也是年轻人。后来总导演从25岁干到30岁了,也还算是年轻人吧。
36氪:米未提出要做“年轻人热爱的生活方式品牌”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定位?
马东:2017年年中就确定了。做公司就是你天天琢磨自己在干什么,“我们是一家干什么的公司”是一个特别难回答的问题。你会受到各种诱惑,尤其是面对资本市场,当时找来找去,我们觉得自己做的是年轻人的精神产品。奶茶、谢谢包未必是精神产品,但依然是年轻人的产品。
做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品牌,是米未的长期目标。我们定了这个目标之后,就觉得可以全力往前推进了。当时我们看了很多项目,包括新零售,我跟青藤的新零售团去日本访学,确定了一件事,就是我们不会做,以我们的学习速度,效率上不划算,所以应该找到团队去合作。
36氪:“生活方式”的说法这两年很流行,因为覆盖面够广。这个定位也给人感觉你们要亲自做很多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