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国漫崛起,但喜羊羊去哪了?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联网商业
━━━━━━
“喜羊羊”的起伏,正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江宇琦
来源 | 毒眸(ID:youhaoxifilm)
上周五,追光动画新作《白蛇:缘起》登陆院线,随即便在豆瓣上收获了8.1的高分,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是一片好评。尽管这部制作成本高达8000万的影片,首周末仅收获4500万票房,不过上映前三天单日票房却在逐渐增加,已经开始显现逆袭之相。
豆瓣8.1分的《白蛇:缘起》
《白蛇:缘起》的良好表现,让“国漫崛起”再度成为了一个热点,也让更多目光汇集到了中国动画市场上。而在即将到来的“史上最拥挤春节档”里,同样有《熊出没·原始年代》《猪猪侠·猪年吉祥》《小猪佩奇过大年》(中外合拍)3部儿童向的动画IP扎堆,竞争十分激烈。
只不过,如此这般热闹,却和《喜羊羊与灰太狼》无关——不知不觉间,这个曾经的“国漫第一IP”消失在影院中,已有4年了。
从2005年一炮而红、在数十家电视台热播,到2009年出品电影并在之后连续7年杀入贺岁档(其中多年春节期间仍在映),《喜羊羊与灰太狼》早在十年前就已成为国产动画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不过,围绕着这部“第一IP”的波动也从没停止,TV版动画亏损、衍生品盗版猖獗、电影表现挣扎……2015年,“喜羊羊”迄今为止最后一部生肖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仅收获6765万票房,随后出品方便暂停了该系列电影的制作。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
在毒眸看来,遭遇过相似波折的并不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整个产业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大批动画作品被盗版危机、人才紧缺及市场空间过窄等问题所困扰,死掉的优质IP和动画公司不计其数。
倒是一些投机取巧者,利用规则和市场漏洞大肆掘金,进一步恶化了产业生态。一直等到近年互联网影视公司、视频网站的崛起,才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发展、突破的曙光。
“喜羊羊”的起伏,正是中国动画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漫第一IP”沉浮记
2004年,动漫公司原创动力推出了公司的首部动画《宝贝女儿好妈妈》,尽管该片在北京、上海等地取得了仅次于《新闻联播》的日收视率,但公司却花了五年时间才收回成本。
事后,公司董事长卢永强总结了两大原因:制作经费和版权收益不成正比;人物不够可爱,开发衍生品的空间十分有限。
《宝贝女儿好妈妈》
基于这样的总结,原创动力调整了方向,将精力投入到“产品形象可爱”的动物动画创作中去。一年之后,《喜羊羊与灰太狼》横空出世。
上线初期,《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北上广地区取得了高达13.1%的平均收视率。随后几年,“喜羊羊”影响力逐步扩大到全国,甚至有过同时在数十家电视台热播的盛况,最高收视率达到过17.3%。
而那年央视表现最好的电视剧《亮剑》平均收视率也才10.3%。就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言,“喜羊羊”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国漫第一”。
然而更大的影响力,却并没有助《喜羊羊与灰太狼》摆脱和《宝贝女儿好妈妈》相似的命运。
成本、收益倒挂的问题仍旧未能解决。在技术更新和政策助力下,原创动画生产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当时《喜羊羊与灰太狼》每集的制作成本仍高达3万元以上。
可电视台收购动画的价格却极低,有的地方台每分钟收购价格只有二三十元,片方每集收益可能仅百元。
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衍生品开发,同样阻碍重重。在版权机制相对不健全的情况下,动画衍生品市场更多是被盗版所占据着。据不完全统计,“喜羊羊”最火的时候,市场上售卖的衍生品中有8成是盗版,甚至在原创动力公司楼下都有人叫卖假货。
“喜羊羊”形象未经授权被大量使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