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业评论》封面文章:终结官僚主义,世界战略大师眼中的海尔组织变革 | 组织创新系列
本文是“组织创新”系列中的一篇,目标读者:关心组织效率、组织可持续发展性的创业者和团队负责人。本文是详细的海尔案例分享。
《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版刊登名为《科层制的终结》的封面文章,文章主要以海尔为研究对象。这可能是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管理文章,第一次登上《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版的封面。文章作者是全球知名的战略大师加里·哈默,他相信海尔是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能够基于网络化的原则,以网络化架构来建立组织架构。
本文用小部分篇幅讨论了官僚现象,更多篇幅则聚焦在海尔组织创新的案例研究上,一共介绍了7种与官僚主义背道而驰的做法。有点长,近1万字,非常详实。
正文
官僚主义很少有粉丝。
沃尔玛首席执行官Doug McMillon称之为“恶棍”。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Charlie Munger说,它应该被当作与“它们如此相似的癌症”来对待。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同意官僚作风是“一种疾病”。这些领导人理解官僚作风会破坏主动性,抑制冒险行为,以及粉碎创造力。这是对人类成就的征税。
尽管人们注意到它的邪恶,但许多人认为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
Dimon的一位外部顾问认为,这是“在复杂的国际和监管环境下,运营复杂企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自1983年以来,美国劳动力中的经理和主管等管理人员的数量增长了100%以上,而所有其他职业的人数只增长了44%。《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近年来变得更加官僚化。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的预测是,今天的组织将拥有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应组织一半的层次和三分之一的管理者,这一预测令人遗憾地偏离了目标——官僚主义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生产率增长已经停滞。
从1948年到2004年,美国非金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5%。从那时起,它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这绝非巧合:官僚作风在大公司中尤其恶毒,这些大公司已经开始主宰美国经济。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劳动力在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的公司工作;在这些公司,一线员工平均被安置在八级管理之下。
有些人认为创业是解药。但是,尽管Uber、Airbnb和滴滴等公司获得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但这些公司和其他独角兽在各自的经济领域中所占比例很小。随着创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他们自己也成了官僚主义的牺牲品。某家快速发展的IT供应商设法积累了600位副总裁,年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
为什么官僚主义如此抵制消灭它的努力?部分原因是它起作用,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官僚主义以其明确的职权范围、分工明确的小组和标准化的任务促进了规模效率。人们对官僚主义非常熟悉,它在不同的行业、文化和政治制度中几乎没有变化。
尽管如此,官僚主义并非不可避免。
大约两个世纪前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后,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员工大多技术娴熟、而非文盲;竞争优势来自创新、而不是纯粹的规模;沟通是即时的,而不是麻烦的;变革的步伐是超音速的、而不是漫长的。
这些新的现实正在产生官僚体制的替代品。
也许最有前途的模式可以在一家公司找到,不过乍一看,这家公司并不诞生于数字时代——总部位于中国青岛的海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商。该公司收入350亿美元,与Whirlpool、LG和伊莱克斯等家喻户晓的公司竞争。目前,海尔在全球拥有约75000名员公,其中27000名海外员工,许多人在2016年收购通用电气电器业务时加入了该公司。
在过去的十年里,海尔核心家电业务的毛利润每年增长23%,而收入每年增长18%。该公司还在新业务探索中创造了超过2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这些成就是海尔任何国内或全球竞争对手都无法比拟的。
这段非凡的旅程并非完全没有痛苦。近年来,海尔解雇了1万多名员工。然而,在其迅速扩张的生态系统中,它也创造了数万个新的就业机会。例如,海尔的物流网络遍布中国,现在包括超过9万个独立驾驶员。
小微组织可以自由地形成和发展,几乎没有中心化的方向指引。
海尔的成功是对其曾经的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改革的结果。张瑞敏将官僚作风视为一种“竞争性负债”,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家人人直接对客户负责的公司(他称之为“零距离”),员工是充满活力的企业家,开放的用户、发明家和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取代了形式化的层级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