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无人机市场,起风了……
在机器人领域,品类最多的是地面上的服务类机器人,卖相最好的是天上的空中无人机(以下简称“无人机”)。与此同时,另一品类——水下无人机/机器人也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又一备受关注的征战之地。
没有人会想到,水下无人机会在2018年会引起高度关注,就像没有人会想到,大疆的无人机会在2013年进入消费市场,并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样之处在于,无人机和水下无人机都是从军工概念走向消费概念;
不同之处在于,水下无人机市场现在仍是群雄逐鹿,没有哪家公司能拿下整个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市场。
水下无人机的入局者们,群雄逐鹿
群雄逐鹿是当下时代的特质。这个时代,各领域的创业者都会有很多“邻居”,智能手机是这样,水下无人机也是这样。
从时间上来看,2014年前后,水下无人机的众多玩家开始入局。据雷锋网了解,目前,国内北京、天津、深圳、上海等地的水下无人机厂商有十几家,其中,大部分玩家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入局,但是至今,仍没能出现像「大疆」这样的主导厂商。
具体各厂商入局时间、所在地域,以及主要产品,雷锋网不完全统计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深之蓝、海之星、臻迪等较早入局厂商,都拥有工业/军工或无人机背景。因而,其中部分企业也因此拥有更强的实力,被视为是水下无人机第一梯队。2018年真正兴起或为人关注的,是消费级水下无人机。这些水下无人机厂商多为第二梯队厂商,约肯机器人就是这样一家水下无人机厂商。
在接受雷锋网采访时,约肯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之勤毫不避讳地告诉雷锋网,“约肯机器人目前仍以C端产品为主,属于第二梯队中的优秀企业。”
主攻场景:水下跟拍
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一个陌生场景,同时,也是一个新奇的产品形态。
用户的新奇带来了消费级水下无人机这一全新产业,也成就了约肯机器人。
2016年的李之勤在公司创立之前,并没有立刻定位到水下无人机这一领域,而是带领初创团队做了两款产品:无人小车和水下无人机。
在同年的机器人展会上,相对无人小车的无人问津,水下无人机倒是频频有人上前询问。
“当时在展会上展出的水下无人机只是我们团队做的一款概念产品,连最基本的水下密封问题都还没能解决,”李之勤告诉雷锋网,“也是从当时的现场反馈情况,让我们看到了消费级水下无人机市场的潜在可能,也因此有了之后的约肯机器人公司以及我们的第一款产品BW 1。”
在这中间,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李之勤其实更看好自己的无人小车,甚至为自己的无人小车配备了智能跟随功能,“这其实也是近几年很火的配送机器人的概念,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挖掘到市场需求。”当然,无人小车的智能跟随功能最后还是被李之勤用到了其第二代产品,也是在CES 2019主展产品BW Space上。
BW 1和BW Space都是聚焦水下拍摄的水下无人机产品,这也是现在消费级水下无人机的一个主流方向,这一点与消费级空中无人机的功能略相似。另一个相似点是,智能跟随功能。
BW Space将智能跟随功能带入其水下无人机,按下控制端(平板或类似无人机的WiFi box)的相应功能按键,BW Space就可以进入智能跟随状态。
这样看来,相对于颇多相似之处的空中无人机,水下无人机算是后入者,因而难免会存在部分技术上的专利质疑。李之勤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首先,水下环境(包括透明度、跟踪速度的影响因素等)的改变,使得原有技术并不完全适用;其次,我们在软件和算法上,其实也会尽量避开国内公司,选择与国外厂商合作研发,并保有相关专利的所有权。
据官方数据显示,BW Space主要参数为:最快运行速度:1.5m/s;最大下潜深度:100米;电池工作时长:5-7小时(水中最大静止拍摄时长7小时,跟随拍摄时长5小时);视频分辨率:4K(3840 x 2160,30fps)。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消费类水下无人机主流参数基本为:4K图传,2m/s运行速度,100米下潜深度,2-3小时左右工作时长。这样来看,BW Space在参数上还是很可观的。
谈到智能跟随功能的实现,自然也就涉及到软件算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