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被坑,羊毛党成为互联网新难题
这几天,拼多多遭遇了上市以来最大的麻烦。
1月20日凌晨,拼多多被网友曝出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用户可领取100元无门槛券,且使用次数不受限制,此消息一出,大量用户开始薅羊毛。根据网友晒出的截图,有人用0.4元充值了100元话费,有人晒出账户内有超过50万Q币余额,网上甚至有传闻称,拼多多“因为黑产被薅走200亿”。当然,从拼多多回应来看,很多与本次事件有关系的截图都是谣言。
1月20日上午9点多,拼多多修复了这个Bug,撤销了100元优惠券,之前领到未使用的优惠券被全部下架,拼多多对此也做出了回应,表示这次事件是黑灰产利用拼多多在一个节目(非诚勿扰)录制现场面向观众提供的优惠券,拼多多从未在线上以任何形式公布过这一优惠券,黑灰产团伙拿到这一优惠券后,进行了大量的套利,出于“法不责众”的心态将优惠券大面积扩散给普通用户。
拼多多说这“类似于犯罪团伙撬开家门实施盗窃之后自己也有些害怕,打开大门招呼更多普通路人进入受害者家中搬取。”
拼多多已在第一时间报案,警方出于财产保全原则,已对优惠券订单进行批量冻结。
针对这一事件,罗超频道接受了36kr“观察+”栏目采访,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还想借拼多多“优惠券门”事件,来谈一谈互联网上泛滥的羊毛党。
优惠券事件给拼多多上了一课
如果真是黑灰产操作,意味着对应团伙将被追究刑责。不过,普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对应优惠券,应该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就享受到了这一优惠券“福利”。
拼多多对订单进行批量冻结的做法,引发了一些用户的不满。拼多多的优惠券虽然不是官方有意面向普通用户发放,但用户却可以正常领取和使用,这说明拼多多本身有一定责任,要求普通用户去甄别网上看到的优惠券来源是什么也不现实。
站在拼多多角度来看,它现在无法甄别普通用户和黑灰产团伙的订单,警方出于调查目的也要对订单进行冻结。这样看拼多多冻结所有订单,合理,但不合情,拼多多后期还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说法。
拼多多在回应中表示:“为充分保障正常参与平台各项活动的消费者的利益,在“年货节”和“春节不打烊”活动期间,拼多多将追加一亿元年货红包津贴,向平台消费者进行发放。”不过拼多多没有道歉,而是将普通用户的行为定性为消费者遭裹挟,“平台主观意愿上不会进行进一步追责,但拼多多不支持此类非正常行为。”拼多多还表示将坚决打击黑灰产团伙,不会存在半分妥协与让步。
在我看来,这一事件对拼多多不见得是坏事,一方面,订单大都被冻结,损失可以追回,不存在网上谣言中的上百亿损失。另一方面,拼多多是一家成立才三年的公司,体量却有276亿美元,壮大太快,自然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样的问题被暴露得越早,结果越好。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拼多多给电视台活动现场提供的优惠券为什么可以被公开使用?为什么这么久不失效,为什么可以被这么多人用?这体现出当时活动设置不周,以及整体风控体系薄弱。
电商平台距离钱很近,容易被黑产、黄牛、骗子们盯上,而且普通用户中也有一些“坏用户”,因此反欺诈、反刷单、反黄牛、反假货等等,因为电商和金融平台距离钱很近,所以容易被黑产、黄牛、骗子们盯上,而且普通用户也有一些“坏用户”,这要平台要从技术层面,结合大数据,与运营、法务、商务等配合,反欺诈、反刷单、反黄牛、反假货,构建强大的风控体系。
如果拼多多有完善的风控体系,这个优惠券根本不可能流出,更不可能被大面积使用,就算被规模化使用也可以提前接到预警。
这次事件也给拼多多上了一课,要求它未来投入更多资源去做风控。阿里、京东都是成立十年以上的公司,这些年在与黑产、灰产、黄牛和平台上的“坏用户”的博弈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风控体系,相比之下,拼多多更年轻,可以多向阿里、京东等前辈学习,或者招揽优秀的风控人才加入。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预料之中的,任何公司走向伟大,变得成熟前,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拼多多也不例外。
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的羊毛党
像拼多多这次遭遇的黑灰产“薅羊毛”事件,并不少见。
2017年4月,京东旗下京东白条闪付的线下优惠活动出现BUG,用户使用含特定关键字商户名的任意POS机支付均可获得满减优惠,接着出现了许多不法分子趁机赚取京东白条的优惠,甚至有人声称“六小时就赚了130万”。对此,京东采取了报警处理,联合公安、银联成立专案组坚决打击,并警告内部人士如果参与务必主动交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