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科创板:股市不缺资金缺信心,建议股民百万身家再入局
在刷屏了一周之后,科创板的神秘面纱正式揭开。
1月30日晚间,证监会一口气发布了《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等多个关于科创板以及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相关文件。
办法称,科创板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意在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上交所对此表示,科创板制度在拥有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之外,也将拥有更严格的退市制度,畅通市场的“进口”和“出口”。
在进口方面,包括符合条件的亏损、红筹企业也可以在科创板上市。股票的涨跌幅限制放宽至20%,新股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等。不过,在出口方面,对科创板的退市同样要严于其他版块,按照要求,科创公司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股票直接终止上市,不再适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重新上市程序。
科创板的到来,也让包括注册制、CDR等在内的A股市场的新概念正式落地,在科创板先行先试的同时,也引发对A股市场走势、以及后续监管的相关猜想。
1月31日,AI财经社先后联系到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德龙、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等多位行业专家,解读科创板带来的种种影响。
1.科创板未设置严格的盈利限制,是否会引起新的上市潮和带病上市的风险?
科创板的首要看点,便是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德龙对AI财经社表示,科创板虽然没有设置严格的盈利要求,但是整体标准上仍然非常严格。对于科技类的公司,必须要有发展前景才能够上市。把关上,注册制并不意味着不审核,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实施的注册制下,有大量的人员和公司进行审核:是否符合上市条件,披露是否合规等等。
杨德龙认为,设立科创板,并采取注册制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设置初期,会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防止带病公司上市。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也对AI财经社表示了相似观点,“因为没有盈利限制,它的包容性就很强。但是没有盈利性限制不等于没有限制。对于其他的要求,科创板就会更加严格,比如在创新性、新业务、新科技方面。这一政策是为了那些因为盈利要求不能在A股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像BAT一样的企业不能在国内上市的遗憾。”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为了防范带病上市,亦可通过多种措施,提高搅局者的失信成本,如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激活公益诉讼制度等,使科创板成为好人、能人、贤人共舞的资本俱乐部。
2.科创板的来临,是否会对A股主板的资金造成分离,进一步拖累A股指数?
在科创板实施办法公布的当晚,即有专家对AI财经社分析称,科创板的资金需求大概在500—1000亿元,而A股2018年的融资总额大概在1万亿元以上,所以科创板总的资金吸引效应不会很大。
李大霄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如果在发行速度有统筹的控制,影响就会小一些。和科创板相比,创业板对投资者没有50万每日股票资产的限制,影响也会少一些。只要注册把握好节奏,不会有太大影响。另一层面上,对于主板的影响,可以参照创业板设立初期对于科创板的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对A股的影响几何,主要取决于科创板发行节奏如何把控,对监管层的挑战主要是做好统筹工作。
刘俊海认为,中国股市当前并不是缺资金,而是要树立投资者的信心,让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的聚宝盆,而非上市公司的摇钱树。从这一点上看,如果科创板能改变原来的圈钱文化,弘扬股权文化,反而有助于A股指数的提升。
3.对企业而言,在选择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和A股主板方面,应当遵循何种策略?
杨德龙对AI财经社表示,对于企业来讲,是否选择创业板、创业板和主板,主要是看公司。根本上看,这几个板块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关键看上市公司符合哪个板块的条件。对于企业来说,达到融资才是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