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的极限与王兴的野望 | 2018·大复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伊始,钛媒体对中国巨头公司们进行了一轮深度复盘:过去,大公司们到底在焦虑什么?未来,他们将怎样迎接不确定的市场?订阅专题「2018·大复盘」,查看更多深度报道。】
成立八年后,王兴的美团在2018年9月登陆港股。这个时间节点,也成为我们观察和复盘美团的关键契机。
回望美团的 2018 年,是急速扩张的一年:
通过收购摩拜、网约车上海开城,美团试图打破由滴滴主导出行领域;
耕耘酒店业近5年,美团酒旅的国内酒店间夜量超越了携程;
孵化小象生鲜,剑指盒马鲜生布局线下商超;
借由上线美团闪购,推出了快零售的概念,与京东到家、饿了么展开竞争;
而7月底亮相的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则宣告美团投身到BAT领跑的AI赛道之中.........
在2017年,美团还是只是一个外卖、酒旅、到店服务为主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而到了2018年9月上市前夕,美团进军了几乎所有与线下商业有关的超级入口,成为最大的O2O平台。
对比IPO前后,美团的多轮扩张,同样留给市场留下了疑问:美团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这样的质疑,更是体现在了美团上市后的股价上。
不少声音认为,美团通过去年的一系列操作开启了“无限战争”,但除外卖业务之外,美团还没能在多领域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上市后没多久,美团就因为股价的下挫与亏损,再次遭到外界的质疑。
但与之相对的是投资人以及跟随者们的支持。
“王兴是少有的对野蛮生长的中国互联网格局有着清晰认知的思考者,是将思辨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企业家之一,这或许也是美团不断越过山丘,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
在美团点评正式挂牌前,美团的A轮投资人、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如此评价“九败一胜”的王兴与美团。
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几经沉浮,大浪淘沙后,形成了阿里、腾讯、百度主导的格局。但王兴带领美团凭借2018年的表现,被视作对BAT格局最具威胁的挑战者之一。
复盘2018,我们是否真能找到美团扩张的边界?王兴的野望究竟在何处?
上市前的扩张,不止“27亿美元的摩拜”
此前,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强调,单业务公司无论什么业务都会到天花板,要避免这个事情发生,并不是坚守用户体验就行,而是在已有的业务达到天花板之前开始新业务。
近几年美团保持着一年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的习惯,每次都意味着边界的扩张。
2017年12月1日,刚刚获得了40亿美元融资的美团点评,将原有的美团平台及酒旅事业群、点评平台及综合事业群,调整为新的到店事业群、大零售事业群、酒店旅游事业群以及出行事业部四大业务体系。此次调整中,美团点评重点聚焦的是“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个场景。
显然,在上市前夜,美团正试图在外卖、酒旅之外,寻找超级平台的重要拼图。
在很多人眼中,美团在2018年的扩张似乎违背了专业化的传统商业观念,但美团有着自己的逻辑。
2018年美团扩张的遵循着一个逻辑,即从大众高频的市场切入,错位竞争,然后提升供给侧技术能力,进而打造出护城河。
这也就能解释备受市场诟病的美团出行战略。
出行市场的特征与上述美团的扩张路线契合。无论是摩拜所在的共享单车赛道,还是滴滴的网约车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头部公司的日交易笔数基本上都在2000万单左右。于是,2018年扩张的战役先从出行市场打响。
2018年3月,经过在南京一年的试验,以及北京地区的挫败后,美团在上海与滴滴展开了对攻。
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聚拢司机与用户,美团宣布上海前2万名注册司机(北京为前5万名)前3个月免交易抽成;三个月后,司机每单抽成8%;在收入上,美团也有保底政策,司机当天完成10单可以得到600元的保底收入,若单量总额超过600元,额外奖励200元。对于新用户,美团打车补贴了3张14元的优惠券。
补贴的效果立竿见影,仅过了一周,美团方面就宣布上海站的日订单超过了30万。而司机端的补贴也在加大,一名美团打车的司机告诉钛媒体驻华东团队,美团进入上海的第二周,保底收入就从600元变成了700元,超过700元又额外奖励200元。
另外,美团丰富了奖励体系,比如符合一定等级资格司机也可以选择在7天内跑够一定单量与金度,超过后,加上奖励7天收入最高可以到8000元。
而在共享单车这条战线上,美团则暗自发力,筹划对摩拜的收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