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从腾讯翻出1300亿美元的美国人
他的眼光乘以时间之后,变成了传奇。
曾经有一个机会,把3200万美元,变成1300亿美元。当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王志东,以及联想集团、雅虎中国、TOM、金蝶等等,一一蔑它而过,一个20多岁的美国人,在一家中国的网吧里,把它捡了起来。
网吧里的商机
2001年1月,深圳华强北赛格科技园。
一个美国年轻人乘着破旧的电梯,来到了二栋东四楼的一间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当时正聚集着全深圳最焦头烂额的一伙人,他们手握一个已经拥有几千万用户的软件,却掏不出钱来为它再多买哪怕一台服务器。
几个月里,他们四处找钱,四处碰壁,拜访过中国当时所有已上市的门户网站,均被拒。
互联网深冬,没人愿意花几百万美元去买一个他们认为“找几个大学生三个月就能做出来”的东西,即使对方已经是“贱卖”。
这款无人问津的软件,倒是引起了那个美国年轻人的注意。
自从他在中国的网吧第一次看见这款叫做OICQ的软件后,就注意到,这只企鹅已在社交生活里无处不在:客户们的电脑桌面都装着这个客户端,跟他们交换联系方式时,他们除了会留下电话,还会甩给他一个OICQ号码。
彼时,他正在中国寻找优质的互联网项目,直觉告诉他,这只企鹅就是机会。于是他决定去软件的开发公司——腾讯科技亲自看看。
在腾讯的办公室,美国人用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绍,他是南非MIH集团中国区的副总裁,中文名叫网大为,在互联网有所作为的意思。
腾讯创始人们呵呵了一下,表示并没听过这家公司。
MIH是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也是国际著名的传媒投资集团,当时已在美国纳斯达克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两地上市。他们1997年进入中国,还投资了脉搏网、华体网和易富财经网,但在国内却并不为人熟知。
网大为提出:腾讯如果愿意被收购,MIH正好在中国有家企业要IPO,他们可以被装进去一起上市。
创始人们再次微笑着婉拒了:为什么要让一家南非公司来收购腾讯呢?
在第一次聊天的几个小时里,网大为预感到这次合作可能没戏。
兜比脸干净的腾讯创始人并没像他预想那样急于将自己变卖,他们礼貌地与这个从天而降的外国金主保持着距离,表现得相当“随缘”。
但交谈中,网大为还是得到了一个关键的数据,当时的腾讯用户量是5000万。
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同期给出的2250万中国网民数的2倍,以至于网大为的第一反应是,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们老外好骗?
而腾讯则淡定表示,他们只看自己服务器上的数据,服务器上是多少,他们就报多少。
一位叫马化腾的创始人坐在电脑前,给网大为看腾讯的用户增长曲线——每天新增用户数是5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城市的人口。
虽然首次谈判被拒,但网大为还是感到此行颇有收获。
至少他终于知道,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装在那只小小的企鹅里面,OICQ可能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平台。而腾讯当时借助移动梦网开通的“移动QQ”业务,很可能让这家公司实现盈利。
腾讯团队有理由自信。
最伟大的交易诞生
从被腾讯创始人送出门口那一刻,网大为就开始为下一次见面搜肠刮肚。
他趁机对马化腾说,这次自己一个人来深圳,人生地不熟,不如他们下班后一起吃个饭?
马化腾同意了。
这是一次异常关键的饭局。
晚上,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喝着茅台,聊着人生,放松的腾讯创始人们开始展现出和白天办公室完全不同的幽默一面。
微醉中,网大为也向对面的几个中国人敞开心扉:他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一直四处游历。16岁去日本留学,1994年来到中国。当时在民族大学读书的他,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状况,第一次走进云贵乡村。那里的经济面貌一直触动着他,让他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事,让中国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合……
这次聚会,使原本冰冷的商业谈判有了温度。散局的时候,马化腾松口,明早还可以去公司再谈谈。
网大为承认,这次机会被他视若珍宝。当晚,尽管喝了不少酒,他的大脑还是保持高速运转。
第二天,仍在那间办公室,网大为提出了新的方案,MIH在美国还投资了一个叫OpenTV的公司,是做电视软件的,腾讯如果愿意和它合作,可以实现在电视里发QQ消息的功能。
对面一伙人的表情终于有所松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