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有一种房子买的时候很纠结,错过却更让人后悔

02-13 IT文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魔都财观,(ID:moducaiguan),作者:魔都财观的观观,36氪经授权转载

学区房这个话题一直很有争议,极易被妖魔化或者神化。

从我接触到买学区房的家长来看,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其实大家都是知道学区房不能改变命运。但是依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准备一个好的学区。这就好像我们都明白成就大事一定是尽人事的,但是依然有不少人会去试试改变天命。

因为每个人都渴望一份确定性。

孩子的教育和未来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知的几件事之一,而学区房是少数几个能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为多1%的机会花费大量金钱。

01

我也是这种人之一。

我的孩子在去年9月刚通过学区房进入对口小学。关于学区房,我还是有些想法的。

因为我从小一路是菜场小学上来的。虽然最终高考结果还不错,但是底层攀爬的艰辛和小概率成功的幸运,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后怕。

寒门难出贵子是真实存在的,我自己也不想让我的孩子重头再来一遍逆袭的辛苦。

而上海教育的生态远比大家想的残酷。上海只有6成的孩子能通过初中考入高中,另外4成被淘汰的孩子再也没机会进入全日制本科大学。初中阶段的血战,意味着教育竞争的前置化,倒逼孩子在小学就展开白热化的竞争,所以热点学区房就显得格外枪手。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差不多都是这样。

我和大家一样,对孩子的教育也一直忧心忡忡。所以当我的小孩生下来的时候,我就做好了规划,包括什么时候、买哪里的学区房。

我如期按照计划在五年前买好了某区内TOP2的公办小学学区房。当时只是想让这个学区房做备份,还有想法去拼一把民办小学。因为在上海民办小学的教育质量更高,这个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

没想到2018年上海改革了招生流程,采用了公民同招,就是公办民办学校同一天招生,家长们只能在公办和民办学校里选一种。

选择民办小学还要去面试,如果不成功的话,原来的公办小学名额也要作废。我是一个很求稳的人,想想自己对口的公办小学很不错,就进入了公办小学。

公办名校没有让我失望,师资和生源比我小时候菜场小学强太多了,孩子半年下来进步很快。

这点挺让我欣慰的,多年来的布局总算没有白忙。

02

面对体制内教育的艰辛,也许有的朋友会说,可以让小孩选择国际小学,从小就接受体制外的教育,将来直接送出国。

这个我有仔细考量,我的决定是让孩子接受体制内教育。

我是坚信大国崛起的,也希望孩子能在盛世下的上海长大。我希望让她在人生三观确立最关键的大学阶段,在国内完成教育。这样她能感受到中国的人情世故。

中国这么复杂、多样的社会,海归是很难理解的。中国人特定的行为模式,决定了很多重大判断,不会像西方经济学模型那样的精准。

就好比大家一直不能理解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早就超过国际标准,但是房子依然在涨。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全国来看买得起房的绝对人数太多了,加上人口流动,而大城市就那么几个,所以大家就盯着这几个城市买。而房价永远是由最有钱阶 级里最穷的那批人决定,体现平均数的房价收入比是没有用的。

你不住在中国,就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没有机会思考背后的逻辑,就不会明白这些神奇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而且留在国内,我也可以给孩子正确的家学教育,这个比书本知识更重要。父母的战略眼光,决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的终点才是孩子的起点。未来都是家族化竞争,23岁小孩之间差距没那么大,差的是家族资源的支持。

当然,我也不否认国外大学的理论思考要比国内强很多,但是如果在良好的教育背景和适用中国社会的正确三观,这两个里面选的话,我宁愿选择后者。

在中国混,与其知道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大智慧,不如多了解一些伟人的成长经历。

03

而学区房就是落地教育选择的第一步。

学区房是学票+房子。

家长们花费重金买下的学票,本质是买一份安全感和确定性。

就拿我自己来说,作为有经验的买房人,我深知学区房不是最佳的买房选择。

学区房大多是老破小的房子,其中学票远大于资产价值。万一出现了学票的闪失,比如像北京那样遭遇学区重新划片,房价将是极大的损失。

但是另一方面来看,我是非常求稳的心态,也更喜欢高确定性。身边虽然有所谓的学票顾问资源,但人终归是怕不靠谱的,所以才会咬牙买下学区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