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10多年不涨工资的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封面题图 |《东方华尔街》
1983 年,第一届央视春晚播出。从此之后,许多中国家庭开始了除夕守在电视机前的习惯。这一年是农历癸亥猪年,人们祈盼着在这一年「猪(诸)事大吉」。春晚录制大厅600 公里以外的河南新乡市的人们,尤其如此。在这一年,终于有人接过了市无线电设备厂这个烫手山芋,悄悄拨动了整个新乡的「转运珠」。
新乡市无线电设备厂颇有些历史。1949 年便已建成,生产混凝土搅拌车、液体运输车辆。1964 年与多家企业重组为无线电设备厂,配套生产军用通讯车。作为一个小型地方军工企业,虽然规模小、效益低,「国企」的架子却端得十足。 1983 年,即使「改革春风吹满地」,这个厂子却因为经营不善,入不敷出,摇摇欲坠。
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刘炳银被调来管生产,接过了厂长的重担。新官上任三把火,刘炳银打定主意让设备厂转型,生产热门的「结婚三大件」之一:电冰箱。刘炳银为厂子拉来了一大笔贷款,咬牙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的生产线。新飞冰箱就此出炉,取自「新乡-飞利浦」之意。一只野心勃勃、展翅高飞的雄鹰成为了新飞冰箱的标志。
那时候,瞄准电冰箱的可不止新飞一家。容声冰箱宣布自己「手工敲打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电冰箱」,美菱冰箱也很快叫响了名头。青岛电冰箱总厂则走了和新飞几乎一样的路子,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生产线,青岛海尔开始出发……各地大大小小的工厂纷纷涌入冰箱行业。整个1980 年代后期,全国电冰箱销售红火,质量却参差不齐,没有任何品牌能够独占鳌头。
1990 年,面对劣质冰箱充满市场造成的滞销,新飞仿照海尔,怒砸数百台不合格冰箱,既表明自身「质量为本」的决心,又借新闻媒体在消费者心中砸出了一个品牌印象。砸冰箱事件后,新飞冰箱销售业绩突飞猛进,成为冰箱界「四朵金花」之一。
刘炳银带着全厂职工在飞利浦生产线的基础上狠抓技术,仅仅用了2 年时间,就让新飞冰箱从一个地方品牌,摇身一变成为被领导人带出国门的「国礼」。
此后,新飞冰箱又借着地产行业大发展的东风,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越驶越猛。自1996 年起,新飞冰箱连续8 年年产量超过百万台,新飞工厂的内部福利也跟着水涨船高:这一年新乡市平均月工资仅为两三百元,新飞的平均工资已超过千元。当时在新乡市,甚至传出每逢新飞发工资,当地菜市场都要随之涨价、员工出门怕被打劫的逸闻。
然而,新飞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并没有保持太久,就停下了。那个年代,全国上下都被招商引资的潮流席卷,新乡政府也动了心。在新飞冰箱效益猛增时,新乡市就决心「引进外资嫁接和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加坡丰隆集团受邀入局,与市政府合资成立「新飞电器」。其中丰隆集团占股51% ,新乡市政府仅握有49% 的股份,新飞电器成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
此时,与新飞电器发展途径类似的青岛海尔登录资本市场,谋求融资和多元化。刘炳银也频频向董事会谏言,希望能上市融资,寻求多元化、扩大新飞品牌覆盖面。可惜的是,新加坡丰隆集团对新飞冰箱的盈利能力已经十分满意,不愿意承担上市和扩张过程中利润下滑的风险,刘炳银等老新飞人手中的经营权逐渐缩水。
2001 年刘炳银因胃癌病逝。在刘炳银去世前后,新飞虽然保持着发展的惯性,但内部已经暗潮汹涌。一方面,新飞冰箱在2002 年产销量冲进全国前两名,在大量出口的同时,国内冰箱市场占有率也高达18.88% ,新飞冰箱和新飞冷柜被双双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新飞成为国内公认的「冰箱之王」。
另一方面,刘炳银去世前的几年,新飞冰箱的利润率就开始下滑。即便新飞冰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销量激增40% ,销售额突破30 亿元,利润率从1996 年的16% 狂跌到2000 年的6% 以下。
作为占股最多的一方,丰隆集团在面临收益减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管理层施压,削减人力成本和研发成本,并因此产生了自己接手的想法。
2005 年,新飞迎来了其命运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新乡市政府开价5.1 亿元,将手头持有的39% 新飞电器股份卖给新加坡丰隆集团,此后丰隆占股比例已高达90% ,拥有绝对控股权。新飞电器与其说是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不如说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家外资企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