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一个研究创业者的思考:知识付费的褪色与镀金

02-15 IT文章

一个研究创业者的思考:知识付费的褪色与镀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如是金融研究院

知识付费本质上不是一个新东西,从2000多年前的私塾开始,中国人就在为知识付费了。现在所谓的知识付费只不过是把过去在线下付费的知识搬到了线上,把纸质文字变成了电子形式的音频。

音频算是知识付费的1.0,火爆的实质是知识的第一次触网,从0到1,自然会享受一波流量红利,喜马拉雅、得到以及各路大V讲师都是受益于这波创世红利。

但站在2019年这个时点,知识付费1.0的故事已经差不多讲完了,至少是讲完了最精彩的部分。

在未来1-2年内,传统的知识付费将变成一门愈发艰难的生意。从根本上说,这一代的知识付费还是“出版”的逻辑,只不过是把纸质书变成了音频书,所以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像惨淡经营的图书市场,音频讲师的收入也会逐步向作家回归。对于知识付费从业者来说,不管在过去两年你做的好还是不好,老路都走不通了,每个人都需要找一条新路,一种真正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正在褪色的知识付费:一门愈发艰难的生意

先来说一下问题,其实也是目前知识付费的现状,传统知识付费的短板正在加速暴露:

第一,用户、IP(授课老师)和音频平台的尝鲜期已经过去了。

知识付费1.0其实主要干了一件事,各领域IP去音频平台开音频课,先是人文历史和亲子,然后是商业财经,最近的是娱乐明星。背后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是4G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伴随式的音频被互联网用户快速的接受。一开始音频平台也只是做免费广播,但从2016年开始,以喜马拉雅FM为代表,主要的音频平台都开始做付费课程,得到APP也是2016年上线的。

所以不管对用户、平台还是授课的IP来说,前两年之所以火爆就是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从0到1创造了一个新市场。但现在的情况是,音频课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第一批独角兽已经长成,比如喜马拉雅FM已经成为5亿用户的独角兽,大部分能挖出来讲的优质IP也基本都开过课了,愿意付费的用户也基本都尝过鲜了。

一个直接的标志就是“爆款”产品少了。

爆款是前两年大家关注知识付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实爆款完全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过去容易产生爆款,因为流量增长快、IP很少、用户很新鲜、基本没监管,一个好课动辄几十万人订阅,喜马的陈志武20多万人订阅、得到的薛兆丰30多万人订阅,营收都是以千万记的。

但这些课基本是2017年上线的,2018之后爆款越来越少了,因为流量逐渐放缓、IP越来越多、监管越来越严、用户也基本都尝过鲜了,千万级的产品越来越少。

第二,优质IP稀缺,IP市场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

想找一个开课的IP很容易,但想找一个值得平台重推的优质IP越来越难。现在线上的知识IP市场已经和线下的图书越来越像了,甚至更加混乱,因为开线上课程比出书的门槛低。随便打开一个知识付费平台,产品和老师的名字都非常具有煽动性,“10节课速成”、“5分钟听懂”、“股神”、“营销之神”,比比皆是。

但实际上产品质量都非常差,有的IP本身就是大忽悠、江湖郎中,有的本身虽然是真有干货,但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些产品,只是当做一个爱好和兼职来做,花的精力很少。

最常见的就是拿过去的书拿出来读一读,内容没什么增量,但价格却从49涨到了199,用户体验当然很差。在知识付费的第一阶段,很多用户都踩了坑,被当做知识韭菜收割了,这并不是好事,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对像喜马这样的平台来说,必须帮助用户对产品进行“严选”,就像淘宝到天猫的转型一样。得到正是因为产品相对精品化,所以单体产品的表现都不错。

第三,优质IP好不容易找到了,又很难甚至不可能保持持续的产出。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罗永浩停更“得到”专栏,节目前前后后只维持了3个月。能把老罗这样一个“打不死的小强”逼到对用户违约,可见内容创作的工作量之大。去年一个饭局上还曾经偶遇老罗,他说这比做手机累多了。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做手机是个成熟的工业模式,工作量虽然大,但他可以组建团队、分工作业,比如那天饭局上涉及产品的事其实主要是老罗从华为挖来的副总裁吴德周在讲。

而知识内容的创作就不一样了,它不是一个工业品,具有非常强的人格化特质,不可能找人代工,顶多是找人帮忙查查资料,最核心、最烧脑的部分肯定还得IP本人来干,这样的模式注定是难以持续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