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朋克:用代码建造“乌托邦”的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脑极体
提到朋克精神,想必都不会陌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朋克作为亚文化开始流行起来,而它的表现形式,常常与音乐、服装、电影甚至文学联系在一起。说起对朋克的第一印象,大多数人可能第一反应是夸张的发型、纹身、靴子,以及画风诡异的死亡金属音乐。
如果一群搞密码学的技术宅自称“朋克”,你会不会觉得他们走错了片场?
毕竟朋克代表自由和抵抗,密码学这么理工科的东西,有必要来凑热闹吗?还真有。正是“密码朋克”这个特殊群体的战斗,为互联网铺就了一条通往自由和安全的道路。
读懂他们在抵抗什么,又捍卫着什么,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什么是密码朋克?
先解释一下,究竟什么是密码朋克?
“密码朋克”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993年埃里克·休斯出版发《密码朋克宣言》上。
但实际上,早在20 世纪 80 年代,“密码朋克”就作为一种技术潮流,在旧金山湾区悄然兴起了。
这个群体由一些“天才极客”和IT精英们组成,有来自英特尔的科学家Tim May、维基解密的创始人Tim May、万维网的发明者Tim Berners-Lee,Facebook 的创始人之一Sean Parker,当然还包括比特币之父中本聪……
华丽丽的阵容背后,其实做的只有一件事:使用强加密算法来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免受攻击。
就像《密码朋克宣言》中写的:不能指望政府、企业等大型组织出于良心,来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我们要自己动手开发软件来保护隐私。
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尽管该联盟管理松散,并没有很正式的领导阶层,但为了实现同一目标,很多密码朋克都在自己的领域,研究出了不少新的加密技术,给人们更加安全的网络。
比如著名的互联网加密传输协议SSL,就是密码朋克参与研发的,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对数据通信进行封装加密,确保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对网络购物、隐私信息有极大的安全意义。其他诸如万维网、Facebook、BT下载等重要的网络技术的诞生,背后都有密码朋克的参与。
同时,他们也反对大型中心组织对信息的垄断和干涉。
传奇人物朱利安·阿桑奇,就创立了维基解密,专门公开匿名来源或网上泄露的秘密文件,比如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造成的平民伤亡统计等。
可以说,密码朋克的身影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从诞生到全球化繁荣。他们的很多理念,比如个人隐私保护、通讯加密等,成为网上冲浪的基本常识。或许唯有读懂它的历史,才能看清真实的未来。
叛逆者or保护者:密码朋克简史
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硅谷的科技企业享受着令人眩晕的增长率,个人电脑和网络的快速普及,宽带网速也惊喜地越来越快。而在炒作泡沫的过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网络的世界或许缺少了一些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隐私和通信安全。
大企业利用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来形成用户画像,以便更精准地推送广告和商品。美国政府则掌握着用于解密加密数据的密钥,只要FBI需要,就随时可以阅读用户的邮件或者收听语音通话。
显然,当时无论政府还是大企业,都没有动力也未尽力去维护个人用户的网络隐私。
1992年,英特尔的高级科学家Timothy May,就发起了一个加密邮件列表组织。
该邮件列表汇集了来自全球的上千名密码学家、哲学家与数学家,共同讨论那些用于保护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权的技术。
1993年,成员之一埃里克·休斯出版了《密码朋克宣言》,“密码朋克”正式登上了网络世界的舞台,进入大众视野。
在密码朋克们的推动下,密码学、互联网通信等相继迎来了技术的大繁荣,出现了不少重要的发明,简单列举几个:
1.盲签名。
当内容在添加签名之前被修改伪造时,签名就会变成“盲签”,这种技术可以让电子邮件、虚拟ID、网络证书等无法被追踪到,在网络投票、虚拟交易上有着极强的应用性。比如选民可以在电子选票上签名而不透露选择结果,交易中收付款的时间和金额也无法被第三方探查到。
2.PGP(Pretty Good Privacy)。
这是一个基于RSA公匙加密体系的邮件加密软件。RSA原本是军方独有的技术,在李维斯特等人的努力下,RSA成为第一款公之于众的非对称加密技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33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