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梦、创业梦、大厂梦:互联网三次梦碎下的劳动者
“奋斗逼”成为流行语
2019年农历新年到来之前,中国互联网行业有两条新闻格外引人注意。一是互联网公司有赞的高管在1月17日的公司年会上公开宣布,有赞开始实行“996工作制”,即每天工作时间从早9点半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
就在临近农历新年的2月2日,又有自称网易员工爆料,网易自营的电商品牌网易严选计划在除夕通知裁员,并且年后还会裁员30%,预计公司规模从1400人裁到900人。网易严选裁员或许只是2018后半年中国互联网公司裁员浪潮中的小波浪。不过这位员工爆料的争议点在于,年终裁员正好不发年终奖,而当初与HR谈定的是一年20薪,即公司省下了8个月薪水的年终奖,按照《劳动法》中N+1个月薪的补偿标准,这位员工等于完全没得到补偿、只得到部分应得的年终奖。2月2日下午,网易严选回应称该消息不实,裁员只是团队调整优化中“末位淘汰”的正常过程,网易严选也仍然在招聘之中。
在996工作制引发的讨论中,那些强调“只要埋头工作总会有回报、号召员工为了公司的事业而奋斗”的声音,此时被嘲讽为“奋斗逼”。网易严选关于末位淘汰的辟谣也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员工被裁完全是因为绩效表现差、想留在公司就要创造相应的价值”这样的说法也被嘲讽为一种“奋斗逼”的声音。
互联网世界流行语言的变化,往往反映了公众意见的转向。
在有赞强制996和网易严选裁员新闻评论中的“奋斗逼”一词,2017年初就已经出现了。最初,这个词的负面意义并不明显。但在2018后半年的新闻讨论中,它的负面含义日益突出。当然,“奋斗逼”是一句脏话,但它生动地抓住了2018后半年互联网经济寒冬下从业者的心态与思想转变。在裁员到来时,“为自己而奋斗”还是“为老板和公司而奋斗”的冲突变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在互联网工作的讨论里,“奋斗逼”特别用来嘲讽那些为了公司的事业和老板的要求,不计报酬地奋斗的人,或者呼吁这样做的人。这些人认为,为公司奋斗不该计较短期的经济报酬,因为个人总会收获能力与经验。这种奋斗尤其区别于为了个人的奋斗,例如不给钱、不加班,或者报酬够高而心甘情愿加班,或者为了热爱工作而加班。
“奋斗逼”所表达的愤怒情绪,正指向在裁员过程里互联网公司对员工弃若敝履时的冷血无情。裁员的瞬间,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对立突然尖锐起来——这也提醒了所有打工的人,即使不是裁员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对立同样是存在的。强制的996,其实正是公司利益在肆无忌惮地侵犯个人的利益。
为自己奋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为公司、为老板奋斗显然不是。互联网行业中,受雇者和雇佣者之间的对等交换正在获得越来越强的道德价值。要求员工为企业奋斗多少、就该给予员工多少福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奋斗逼”这个词所咒骂的,正是那些打算用情怀、画大饼、公司文化等等意识形态工程打破这种公平交换的人。然而“奋斗逼”所表达的情绪还不止于此。这个词只有在寒冬时才有其生命力,因为除了对雇佣关系中公平交换的渴望,它还表达了劳动者们在不稳定雇佣时代的一种愤懑、一种不得志的挫折感、一种对过去的企业认同感和商业理想的深深失望。
2019年初的两个新闻只是2018年所谓行业寒冬的延续。2018~2019之交的行业形势变化具有历史转折性的意义,因为我们蓦地发现,来自互联网行业的职业精英们的大城市中产梦也摇摇欲坠。如果我们没有换上历史失忆症的话,仅仅在10年以前,中国互联网行业还处在全民创业的昂扬状态里,雷军即将喊出那句知名的“只要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正好是在20年前,互联网造就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首富丁磊。而转眼间这些故事成了明日黄花。
大概只有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才会有如此迅疾的集体意识转变。
三次梦碎
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们经历了三次梦想的破灭。
第一场关于互联网的商业梦叫作“一夜上市梦”。这场梦并不太真实,因为它不过是1999年美国股市的互联网泡沫的中国翻版,只有少数技术精英或海归人才有机会参与。2000年,中国当时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纷纷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当时美国股市高涨的互联网泡沫的一部分。科技创造财富的神话成就了最年轻的中国首富丁磊。然而就在2000后半年,因为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开始暴跌。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不仅是对投机资本的打击,也戳破了互联网概念本身就可以变成财富的梦想。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图为纳斯达克指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