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周期催生中国风险投资“中生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钛资本研究院
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中国优秀的To B科技领域投资人?
钛资本创始人周鹤鸣提出了“中生代”的概念:即指具备扎实的产业和/或投资基本功、拥有对技术趋势和中国市场的解构/再重构能力、经历过技术小周期(即跨越新技术鸿沟进入广泛采用期)和项目完整投退历程的投资人。再过5年,“中生代”里或将成长出顶级投资人,业绩将成为其注解。
斯道资本投资总监张矩研究了已经经历完整投退周期的美国创业投资情况,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认为,“中生代”的提法符合现阶段国内To B科技领域投资发展状况。基于这个理念,加上之前的行业从业经验、对行业的深度洞察,以及行业工作带来的资源积累,是成为优秀To B科技领域投资人的必要基础。
在2019年1月份举办的钛资本“新一代企业级科技投资人投研社”在线研讨会第11期上,张矩以美国VC行业发展为参照,分享了对技术与经济周期中的中国风险投资“中生代”的机遇以及需要补充的功课等思考。
张矩拥有中美两国超过20年的高科技行业经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兼具创业经验和技术背景的投资人。张矩曾经长期负责谷歌、YouTube数据中心架构及运维、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对大型数据中心的构建和运维以及技术团队的管理有独到见解。
归国后,他曾任Joyent中国区首席代表以及友友系统首席运营官,2013年加入光速安振中国创投任执行董事,2016年加入峰瑞资本任董事、早期及成长期项目负责人,对中美两国的企业IT和创业环境有着深刻理解。张矩专注的投资领域包括企业软件及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SaaS、存储和IT服务等,参与的被投企业包括青云和瀚思等。
资本的一些基本特性
在探讨风险投资历史之前,先分享一下资本在经济运行中的两个有意思的特性。
首先,考虑到货币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里其主要功能是商品和服务交易中的中间媒介,“钱生钱”其实是一件相当神奇的事情。如果暂时把纯粹理论辩论和意识形态基础放在一边,用相对实用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钱生钱,也即资本的增值(回报率)是社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资本的增值主要来源于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但这只是资本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表征而非动因。资本和风险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是资本价格和回报的关键性决定因素。
即使在剩余价值的理论框架中,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货币转化结果,而剩余价值的货币转化过程会受到包括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时间因素等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资本作为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促进和平衡因素,其连带的劳动投入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是明确的。
总结讲,资本是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货币化的核心因素。
其次,为了准确衡量一个投资行为的表现,通常会参照标准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一个投资行为的资本成本,然后计算绝对回报率和资本成本的差值来作为衡量指标(活跃回报率)。
虽然由于数据获取的可能性和客观性,针对标准资产定价模型本身的有效性有不少的争议,但是,标准资产定价模型在概念上明确引入了市场风险协方差的系数(β系数),用来反映投资资产和投资组合与市场整体的联动性。针对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的衡量,应该是所有风险投资基金在从事投资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考量。
根据过去二十年美国资本市场历史数据的回归计算,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大致在年化14%-16%之间。这一成本数据也是我们通常谈到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存续周期内至少需要2-3倍整体回报的基准。
鉴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积累状况,我们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投资的资本成本预估,这也是风险投资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对于资本的吸引力还处于一个相对非理性状态的原因。
回顾美国VC发展史
在美国,VC早在二战以后就开始了。回顾美国VC发展史,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导致了VC快速成长成为私募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二战后美国颁布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从政策和政府引导层面开始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次,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金融监管领域对于投资人的财务责任有了重新的理解和定义:从以每一个投资项目的成败为主要依据,发展到以投资组合的财务回报为依据,这为早期风险投资的合理性做了清晰界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