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背后,多少科技公司正在死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IMS李檬
2019春节周期已经收尾,回头一看,有两个事情令我印象深刻:
一是电影《流浪地球》持续大热,除了几十亿人民币的票房业绩,也赢得不俗口碑,国外媒体甚至评价“中国电影总算进入太空”“中国电影赢得科技新高度”“《流浪地球》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大爆发”。
二是美国科技公司持续低迷,商业史上唯二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苹果和亚马逊,开始走下坡路,苹果iPhone销量骤降,亚马逊CEO深陷婚外情丑闻,谷歌、微软、Intel和思科等等科技公司的市场估值也大幅下降。《金融时报》甚至发表观点:“科技行业已死。”
为什么一边是“科技大爆发”,一边是“科技行业已死”?
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难免会对现代科技、科技行业的现实状况产生误解(甚至幻觉)。
对此,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为什么说“科技大爆发”是事实,但只是片面的事实?为什么说“科技行业已死”并非危言耸听?为什么说“范式转换”要比“科技创新”更加重要?
科技永远向前,并不表示科技创新总能带来好的商业利益。
01为什么说“科技大爆发”只是片面的事实?
如果你偶尔怀旧,想想20年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
那年(1999年),苹果还是一家“小公司”,比尔·盖茨刚刚发布了windows 98。那年,两次创业梦碎的马云突然在长城上嚎啕大哭,马化腾东拼西凑了50万创办了最初的腾讯,李彦宏还只是infseek的首席工程师。那年,中关村是有了,但刘强东创建的京东还没开始做电商,张朝阳成立的搜狐网还是一家“非主流公司”,Google搜索引擎才刚刚正式上线,与之对标的中国公司叫“中国搜索(早已没人记得)”……
二十年来,世界变化好大,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都是IT信息技术。
你我往往会将IT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误解成为“科技大爆发”,因为IT信息技术距离人们的寻常生活最近。
普通人可能很少去关注以下事实:
在1900到2000年间,物理学家的总数增加了大约100倍,发表论文数量增加了1000倍。
可是,类似相对论、细胞论、量子力学这些伟大发现,类似无线电、半导体、激光、核反应堆这些伟大发明……现今已十分少见。
过去50年,火箭动力只增长50%,电池储能密度增加不到50%,汽车发动机、发电机跟100年前没啥太大变化……唯一有突破的,就是集成电路(芯片)、软件APP不断进步,给人带来科技进步的巨大错觉。
现今的专业学者,学历、资历、头衔越来越猛,口才越来越好……重大的发现和发明,反而不如以往。
《流浪地球》当中出现的科学技术,要么是几十年前就有的,要么是幻想出来的未来装备,几乎看不到近年来的科技成果。
02为什么说“科技行业已死”并非危言耸听?
当今世界上最强的那些科技公司,要么开始面临“滞涨”,要么开始“走下坡路”。
过年期间,《金融时报》连续发表文章指出:“科技公司因为征服世界而陷入瓶颈。”以奈飞(Netflix)和特斯拉为例,Netflix引领了从线性电视到流媒体电视的全球转型,特斯拉加速了汽车公司的电动化觉醒。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特斯拉和宝马都生产电动车的时候,特斯拉却没有宝马的成熟制造工艺。当Netflix和迪士尼都普遍采用流媒体技术推送视频内容时,Netflix却没有迪士尼超强的内容创意能力。
有人已经发出预警:“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已经耗尽了他们的主要市场。”
智能手机销量似乎达到了历史巅峰,苹果和三星很可能已经碰到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天花板。Facebook和谷歌已经是数字广告的主导者,但是在美国,历年的广告支出平均不会超过GDP的3%,在一个没有增长的领域,想要持续增长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危机还不是上述这些,而是“当科技产品无处不在的时候,人们对现代科技已经失去‘神秘感’。”
这个“神秘感”特别重要,决定了“用户愿意为新科技多花多少钱”。
我这里不做抽象解读,而是举一个眼睛看得见的例子。
你看,北京央视大楼,就是那个“大裤衩”,它在240米的高空向外悬挑出60多米,这么长的距离在结构设计上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种头重脚轻的设计在结构上会造成倾覆的危险。为了让它不倒,就要使用很多特殊建筑材料、各种独特技术强化建筑结构,因而多花了几倍的钱。为什么啊?
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一看到这个央视“大裤衩”,就有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你一看就会记住。在生理上的反应,就是分泌大量多巴胺。
多巴胺是人体在感到愉悦和兴奋刺激的时候分泌的一种生物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跟你的欲望、心理感受是息息相关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