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首款智能音箱项目叫停,或与组织架构调整有关
腾讯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已过近半年,但各部门及事业群的业务整合还在继续。整合带来的震荡直接体现在产品的命运上,36氪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腾讯听听智能音箱项目已经暂停。这款产品于2018年4月上线,由当时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MIG)旗下的智能创新业务事业部研发。
“(听听)不做了,之前产的货卖完应该就不生产了,”一位接近听听团队的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不过,售后维修还是有的。”自去年9月14日起,腾讯听听微信公众号就再无更新。
对此,听听方面回复36氪称,“在智能音箱这条产品线上,在新型号叮当带屏音箱发布上市后,我们还将会继续保持先前听听产品的正常的销售与服务不变。”
叮当带屏音箱是腾讯在智能音箱领域的另一款硬件产品,发布时间上比听听晚了8个月,由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旗下的智能平台产品部推出。值得一提的是,CSIG是腾讯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后新设的事业群,成立不到两个月,叮当带屏音箱就宣告问世,可以算是CSIG的当头炮。
云业务和产业互联网是腾讯下一阶段的重心,叮当音箱所占的资源优势显然超过了腾讯听听。
据之前公布的数据,听听4月20日在京东商城开始销售,售价699元,首日销量突破2万台,产量和库存还不得而知。叮当智能屏售价899元,团队未公布销量。
作为腾讯的第一款自研智能音箱,腾讯听听算是“腾讯内部团队在AI、智能家居领域探索的首个大众产品”,公司对它的期望并不低。最终为何沦落到项目暂停,涉及到两个部门的微妙关系,以及腾讯整个架构调整。
同一事业群不同心思
腾讯听听原本属于MIG旗下的智能创新业务部,由时任总经理吴丹带领,这个落地AI前沿技术的硬件团队拥有超200人。听听作为该团队的第一个硬件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内测、用户反馈等各个环节都尤其谨慎。据36氪了解,该产品发布之前就曾多次举办媒体沟通会,而且产品的推出时间也要比预想的晚了半年多。
腾讯叮当同属于MIG,彼时由智能平台产品部总经理莫沙负责,定位于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主要侧重家居、运动、车载、教育四大场景,类似于亚马逊的Alexa,于2017年4月25日推出;同年11月,进军人工智能商业领域,后续曾与长虹电视合作。
腾讯首款自研音箱腾讯听听
看起来,听听和叮当的关系,应该如Echo与Alexa、Google Home与Google Assistant、HomePod与Siri一般。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尽管两者同在一个事业群,听听并没有完全使用叮当的语音技术。
在谈及对语音系统的选择时,吴丹曾表示,听听的语音系统由腾讯AI Lab专门研发,同时也融合了腾讯云小微和叮当等外部合作伙伴的技术。他也提到腾讯研发微信时的内部赛马氛围,但他认为技术研发与产品不一样,“可能从某个角度看会觉得大家是不是在做一样的事情,但也不一定的。”
不过,在2018年12月,腾讯叮当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之后,这个说法便要修正了。
据36氪了解,在腾讯调整组织架构之前,智能创新和智能平台两大部门就曾因为听听该怎么划分而引发争端。这也为后续两大部门被划分到不同事业群埋下伏笔。
不同事业群不同使命
腾讯组织架构调整之后,听听随智能创新业务部被划分到互动娱乐事业群(IEG),而叮当随智能平台产品部进入了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高度相关的两个产品线分化到两个事业群,加上叮当智能屏的出现,让很多人产生了疑问。然而,在多位腾讯内部人士来看,却不难理解。
腾讯之前的事业群制,以部门/产品组为单位,自主立项,快速试错。这样一来,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产品团队,也出现了内部赛马的文化。这样的优势和逻辑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三天建个车站,也能大炼钢铁,”曾写过《腾讯没有梦想》的互联网观察者潘乱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但是,当腾讯调整组织架构后,上述所说的问题就出现了。潘乱形容,这是一种“交事不交人”的情况。有腾讯内部人士解释,即便其他部门有类似的业务可以合并,老板也不愿意放人;一方面,因为每个产品线同时负责好几款产品,据36氪了解,听听团队可能已经开始做另一款新产品;另一方面,这关系到中层团结,别的老板也不可以随便挖人。
这也可以视为腾讯组织架构调整的后续问题,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慢慢浮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