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马钧教授:汽车人机交互与人车关系发展趋势 | 云启BBQ第28期
➤➤➤日前,云启资本第28期BBQ,我们与 Honda Xcelerator 一起携手举办HMI主题闭门论坛:HMI的演进与发展。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汽车行业中被提及最频繁的行业趋势。
人机交互界面(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作为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学问,能够直接影响用户们在车内的体验,尤其对于智能汽车来说,HMI 是支持用户使用车辆和获取服务最主要的方式,它对 “未来出行方式” 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2014年成立以来,云启资本始终立足于“技术驱动创新”的核心理念,持续关注着移动出行业,并在 ADAS, 无人驾驶技术,高精尖地图,人工智能技术等多个细分领域进行了投资布局。
站在科技与汽车的交叉路口,在 “未来出行方式” 的定义下,HMI 的演进与发展路程几何,设计与交互的未来方向是什么?HMI 在未来的汽车中将会产生什么新的意义,又将如何重新定义未来人与汽车的关系?
我们希望一起来共同探讨移动进化的愿景。
今天先跟您分享同济大学马钧教授关于“汽车人机交互与人车关系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的一些精彩观点:
一张图快速了解马钧教授:
汽车人机交互发展的巨大潜力,人车智能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智能网联这一块政府的政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马钧教授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智能化,会是四化中走得最前面的。我们目前在推进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其密切相关的就是交通。
马钧 同济大学教授
其中人车智能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最早从2015年开始,长安发布In-Call智能行车系统、上汽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斑马智行等,人车智能系统扎堆上市,年轻消费者对于人车智能系统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传统主机厂VS互联网新势力如何吸引年轻用户
马钧教授介绍,人车智能系统产业格局有两种主要的车载生态模式:第一种是以主机厂为主导的传统企业的HMI,另一种则是与互联网巨头合作的新势力造车。其中互联网三大巨头,阿里主要是在乘用车领域通过AliOS与众多OEM进行合作,腾讯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提供服务和软件,百度则是具有良好的AI能力和软硬件结合平台。目前在整个大智能汽车生态里,马钧教授认为BAT中的百度做得最完善。
马钧教授接触了新势力造车的前十名创始人,聊产品定义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能够让消费者来买你的车?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就是比亚迪等本土品牌的快速进步和创新。
目前,年轻的消费者最关注三个方面:
沉浸式体验
个性化设计
新的商业模式
第一,沉浸式体验,其中包括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内饰的一致风格,给予驾驶员和乘客沉浸式体验。最牛的设计是什么?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HMI的设计也需要这种无缝对接。就像日本的茶道,前期让你经历一个漫长的石子路,走过一个可能会撞到头的门,让你走得并不舒服,因为希望你从进门开始就能心静下来,当你走到茶艺师面前,你不是急匆匆地走过去,而是一步一步小碎步,仪式感就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而我们中国人实际上也是很讲究仪式感的。
第二是个性化的设计,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解锁等个人ID,用户界面的个性化定制使用户更具有归属感。一方面,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没有隐私,另一方面用户又特别看重隐私,开玩笑地说就是一种典型的闷骚。他们希望在HMI上拥有个性化的设计,有自己的归属感,我就是我。
第三个就是新的商业模式,包括车内服务收费、线上支付、会员积分打造更完整的服务生态。只要你有粘性,年轻人很愿意付钱,最典型的一个就是打赏。目前汽车行业,部分车内服务一开始免费送给用户体验,形成一定的粘性之后进行收费,消费者会愿意买单。将来的商业模式一定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产品周边的这些服务内容。
从人车交互迈向人车关系,目前人工智能最好的应用还是语音交互
同济大学专注于创新的住和行,其中建筑城规做得最牛,比如智慧城市,雄安、上海世博等都在做,建筑行业中的AI和大数据运用结合做得很好,与他们相比,汽车这块反而是走得比较慢。AI时代,HMI不是车载系统的唯一评价标准,情感同样重要。这一块难以用量化的方式去评价,大部分都是感性,所以同济大学AMMI团队做了一套人车关系评价体系,包含:定性(访谈、产品体验)+定量(综合路况实车模拟驾驶测试)+情感(多因素回归)+验证(整车厂后台数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