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对话刘慈欣,三句话不离《三体》
《流浪地球》出现之前,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主流观众还是青少年,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化作品屈指可数。从白底黑字变为3D影像,从小说到电影,《流浪地球》经历了10年的时间。现在,这部电影上映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却即将突破40亿票房,虽然评价两极分化,且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流浪地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的空白,这一现象无疑说明,它承载了中国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期望和幻想。
《流浪地球》“背后的男人”刘慈欣和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们都是科幻爱好者、物理科学的爱好者,二人分别代表着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同时也代表了好莱坞工业和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准。
实际上,卡梅隆曾和《流浪地球》“擦肩而过”。在中影买下版权后的几年里,资方先后找过卡梅隆、阿方索·卡隆、吕克·贝松等导演,但都被拒绝。《流浪地球》上映期间,卡梅隆在其社交平台发文为《流浪地球》点赞并且表示祝贺。
今天(2月18日),这两位与《流浪地球》有关的人坐在一起,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小时的对话。对于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他们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观点。当被问道“最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科幻电影时”,卡梅隆不假思索地说:“《三体》”,这一回答引得现场大笑,包括刘慈欣在内,但是对于这件事,相比卡梅隆的乐观态度,大刘略显谨慎。除了《三体》,他们还聊了什么?以下是二人的对话内容(经过整编)。
为什么喜欢科幻?
主持人:你们各自最感兴趣的科幻领域是什么,为什么?
刘慈欣:我们(我和卡梅隆)刚才在后面谈到了亚瑟·查尔斯·克拉克。正是克拉克的作品把我引向了科幻的道路,所以我感兴趣的是描写很遥远的世界,很广阔的未知的我们用想象力才能到达的世界,包括当然主要是遥远的太空,还有一些我们只能用想象力到达的世界。
主持人:跟您的工程师背景有关联吗?
刘慈欣:没有关联,因为工程师是面向现实,工匠的东西。我喜欢的是面向未知未来的,是一种更超脱,更富有哲学色彩的东西。
主持人:您没有想去学天体物理?
刘慈欣:我想去学,但是分不够(笑),我只能考上工科学校,一般来说天体物理的大学分都是很高的。
卡梅隆:我最初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物理,天体学,我个人感兴趣的东西也正好就是这些未知的东西,尤其是我想要了解最新的科技发现是什么,我那个时候基本上就好像是去像去寻找神为何物,自然世界为什么会存在,自然规律是什么。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其实就是好奇心,但是不同之处是,科学家投入一辈子的时间找到答案,但是科幻小说家是编造一个东西出来。所以我们更快,我们不在乎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只需要找到一个答案就可以,所以我们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是有规则、有规律的。
我们都知道宇宙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能被人所理解,尽管现在还不能全然去理解这些规律,但是科学的发展我们总是学习到更多。我们关心的就是幻想和梦境,任何一个梦境都可以是探索世界的方面。对于科幻小说来说,很多人想用物理学的规律来作为基础,但是当你想打破它的时候就可以打破。因为科学和魔术不一样,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东西让它以超过光速的速度来运转旅行。
我看了您的《三体》,有1800多页的内容,都是在说超光速的移动,但是要在科学上实现这一点,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真的不是魔术,不是我们搭一个宇宙飞船到其他的星球那么简单,你是真的遵循科学的规律去编写这样的故事,是触手可及的,它是能够看到背后科学家的努力的,是时间和精力和探索的结果。
当然我知道您的书有很多的粉丝,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果你突然在美国看到宇宙飞船,一定是因为看了您的小说。
主持人:卡梅隆的作品当中提到了外星人,为什么您会对外星人或者是这种半人半机械的改造人感兴趣?
卡梅隆:科幻小说吸引人的地方是与众不同,和人不同。你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阿丽塔的例子来回答您。如果我们可以把身体变成机械的身体,或者我们可以把大脑用一台机器替换,人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在做很多科幻的试验,很多在科幻小说当中出现的东西现在出现在真实生活当中。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很多也是试验、尝试,我们也是在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