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粤港澳大湾区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国泰君安证券研究(gtjaresearch),以下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风起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待深圳执牛耳》,若因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完整版报告内容为准。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2月17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正式下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曾经的“珠三角”,终于在十年后完成了大湾区的蜕变。
根据已公开的信息来看,高规格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之下,深圳将发挥更大甚至龙头作用,这就需要改变当前深圳发展受本地地域较窄的限制,预计深圳可能和东莞、惠州有更大的产业合作。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去年曾经发布专题报告《风起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待深圳执牛耳》,深度解读了大湾区的风雨历程以及深圳作为开放龙头的发展机遇,并对受益的地区板块及行业进行了探讨。
中国城镇化的城市群阶段
随着城镇化率增速回落,我国正经历从城市化到城市群阶段的转变,城市群发展战略将是我国接下来城市发展的核心。
城镇化速率的倒U型,于2012年前后越过增速拐点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未来将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将在全国范围内共打造19个城市群,城市群的加速发展已被纳入国家规划层面。
其中,“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叠加区域将成为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即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详细分析内容敬请参见报告原文)
这五大城市群占国土面积11%,人口占总人口的40%,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经济总量的近60%(2015年数据)。
不过若是从横向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五大城市群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城市群对全国的经济贡献
资料来源:Wind,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首先,从城区面积占整个地区比来看,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这一指标尚不到20%,而成渝、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略高些,25%-28%,但相对于纽约-华盛顿城市群(30%),尤其是东京都都市圈(63%),仍显得较低。
其次,从城市群内部的人口密度来看,虽然五大城市群的人口密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43人/平方公里),也高于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城市群(295人/平方公里),但相比东京都都市圈(2665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仍相距甚远。
再者,从城市群对全国的经济贡献来看,我国五大城市群中GDP占比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也仅为20%,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持平,远低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72%),而其他四个城市群的GDP贡献尚不足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半。
最后,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亦有很大空间。通过NASA发布的夜晚灯光亮度比较图,我们发现珠三角比较均衡;长三角总体也很均衡,但安徽逊色,京津冀地区中,河北有很大空间。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显示出省会等重点城市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但整体发展程度亟待加强。
因此我们判断,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流动。城市的人才和产业集聚将极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发达的就业吸纳能力和优质的公共资源是人口流动行程“聚集效应”的根源。
五大城市群常住人口仍在持续增长,除长三角外增速加快,但部分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放缓,这与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有关。
五大城市群中人口净流入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净流入数量仍在扩大,人口净流出地区(长江中游、成渝)的人口净流出数量在减少。这表明人口向五大城市群聚集的趋势仍将继续。
资料来源:CEIC,城市统计年鉴,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大湾区上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指的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湾区内9个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4.9%,经济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3%。
十年湾区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