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房子对于“N线小城”究竟意味着什么?

02-20 IT文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90度地产,(ID:dc90du),作者:常丹丹,36氪经授权转载

今年春节,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在四合院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搬进了敞亮的楼房,亲朋好友之间的闲话家常也由催婚催生切换至“你家房子涨多少”、“我家房子装修花多少”……

关于房子热火朝天的讨论,很容易给人一种置身大城市的错觉,实则,这里是我的家乡,名不见经传的“N线小城”——临清。

临清,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明清时期,受益于大运河漕运兴盛,临清迅速崛起,名噪一时,成为当时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清中叶以后,这座千年古县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走向没落。

如今,再议临清,相比经济发展不明朗,主导产业仍在探索之中,人们似乎更愿意提及这里曾孕育了民族英雄张自忠和国学大师季羡林。

不过,近几年,政府南迁、京九高铁设站、房价上涨、大型房企的进驻仿佛为当地人民铺陈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人们买房上车的积极性丝毫不亚于大妈们对于广场舞的热爱,相较于实体经济发展迟缓,人们在楼市上的表现更具活力,安全感和幸福感似乎只有在波浪形爬坡的楼市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升华。

风里雨里 有房便是“甜”

今年,老赵在精心装潢的140㎡新房里第一次招待了自家亲戚,兄弟姐妹对于宽敞整洁的新房赞不绝口,老赵呵呵笑着频频点头回应。

老赵今年50+,三十多年前,颇有想法的他联手几个朋友做起了倒腾棉花的生意,生意红火的那几年,一到棉花收获的季节,老赵便忙得不着家,除了主要供应省内,老赵一度将品质优良的棉花销售至新疆等多个省份,生意遍地开花。

回忆起那些年,老赵爬满皱纹的脸上依稀能看到当年的奕奕神采,“生意太好做了,基本能覆盖周围几个县市的纺织厂,一辆辆大货车运载在打包好的棉花垛在纺织厂门口排成长龙。”那几年,老赵为自己积攒下了丰厚的家底。

再后来的生意,可就没那么好做了。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鲁西北的棉纺厂纷纷转型或者直接倒下了,随之而来的是棉花生意竞争加剧,销路收窄,甚至一度走货停滞,棉花多处有价无市状态。曾经小半年在外奔波的老赵,逐渐开始“赋闲”在家。

老赵从未想过,奔六的年纪竟然要为了生计另谋出路。“一把年纪,能做点啥?”老赵陷入困惑。

毕竟是做过生意的精明人,老赵发现,近几年,这座小县城里,出租车变少了,年轻人出行普遍使用网约车,手机支付,方便快捷。于是,老赵的第二份职业生涯开始了。

网约车主的工作没有想象的好做,老赵每天起早贪黑,只为能在上下班高峰期多接几单,即便遭遇恶劣天气,老赵也尽量保证每月全勤,风里来雨里去的,刚开始的几个月,老赵暴瘦了十多斤,原先的大肚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

尽管如此,老赵心里还是满足的。这种满足不仅来源于并未停歇的生活脚步,更来源于那套140多平的房子,和房子里承载的天伦之乐。

两年前,老赵以低于市场平均价2800元/㎡的价格拿下这套三居室,去年,老赵一家三代搬进了新家,一家人一日三餐说说笑笑成了老赵心里最温馨的生活片段,更令老赵欣慰的是,如今,这套房子市场价已经翻番。用老赵的话说,“房子就是个储蓄罐,一方面承载了家人的欢声笑语,另一方面,也是多年积蓄最保值的归宿哩。”

买房,城市化进程的必然

临清是人口外流大县,在一线城市、省会济南和发达城市青岛、及地级市聊城的三重人口抽血下,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庭开始在外买房置业。

除此之外,在“吸引人口”方面,临清表现的十分乏力。

过去十几年,大多数城市快速成长起来,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人口成倍增加,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02年的37.5%上升到现在的58.5%左右,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了8.1亿。就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时间里,临清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倒退之路,截至2017年,城市化率反而从2002年的55%左右下降到45%,全境人口82.39万人(2016年数据),市区仅仅35万。

不过,这两年,县城作为我国城乡大格局里面颇为微妙的存在,已经成为城乡交汇的首选,临清人口流出大于流入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来自下属乡镇唐园的冯欣就是众多进城买房的代表之一。

自打冯欣结婚以来,便是跟公婆住在镇上的平房里,刚结婚那几年,一家四口住在宽宅大院里互相照应倒也合适,但随着2个孩子的陆续出生,家庭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起来,6口之家共处一个屋檐下便显得窘迫起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