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变坏,从“吸”电子烟开始

2018年,我国烟草行业实现11556亿元的工商税利,同比增长3.69%;上缴国家财政总额10000.8亿元,同比增长3.37%。这个万亿级的大市场,随便切下一块蛋糕便能让参与者欣喜若狂,而如今互联网也不管不顾地冲了进来。
开年以来,老罗站台1号员工朱萧木、同道大叔蔡跃栋携手前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头部新媒体创始人率先联合,这些创业者以及背后的投资方,都试图在这一场已经起势的新造烟运动再掀互联网风口。但与此同时,电子烟全球生产重地深圳的一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却显得耐人寻味。
近日,关于《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对外发布,据了解,此次修订,拟将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
很明显,电子烟不单单是分一杯羹,而是有可能撬动我国创税大户的“墙角”,仅此一点,电子烟行业借助互联网力量越是壮大规模,越是走在风口浪尖。对此,创业者和投资人不是不知道,但他们依旧冒险一赌。
去年互联网风口一地鸡毛,暴利行业如履薄冰,很多人已顾不上长远,只能尽力活在当下。而作为一名十几年烟龄的烟民,近几年只抽电子烟的资深深度用户,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此内心五味杂陈。
改变世界到改造烟民
互联网变革传统产业,多是大势所趋,内因在于它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取代主动搜索内容,由此改变用户的阅读习惯,滴滴革除传统出租的行业弊病,让乘客和司机的话语权更加平衡。从O2O、网约车、共享单车到短视频,虽说创业者从风口中获取不止翻倍的名利,但他们多多少少也抱有一种改变世界、创造新价值的理想情怀。
客观现实也是如此。不过如今互联网却在改造烟民,这一除了给国家增税、几乎不产生任何社会价值的消费行为,猛然间成了互联网人眼中的“香饽饽”。
这或许是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最没有价值意义的一场变革,创业者们所求不过暴利,他们实际上难以引导烟民做更健康、更高效的选择。毕竟,没有相关证据能证明,直接使用电子烟或二手烟对人体的伤害或成瘾程度比传统香烟更低。
所以,互联网造烟,想要大规模进行市场教育,反而不得不避开其产品原本最大的“卖点”。相关从业者表示,目前传统卷烟公司也有在尝试电子烟和传统卷烟并行销售的方式,但并不会宣传电子烟的“健康”和“不成瘾”,而会将宣传的重点放在“好携带”。传统卷烟公司的这一做法显然带有指向意义。
不过还有另一层顾虑,互联网产品营销宣传,以吸引消费者使用或是培育消费者的习惯,再合理不过,但放在电子烟上,带有道德上的天然诟病之处,这也让互联网创业者身上的商业原罪显得厚重很多。
由《华尔街日报》和调研公司Mercury Analytics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13到18岁的青少年当中,近三分之一人承认过去30天曾吸食过电子烟。这和香港特区建议禁止电子烟等另类吸烟产品的理由一致,电子烟危害健康和制造二手烟,可能引致“门户效应”,即习惯吸电子烟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最终可能转为吸食卷烟。
将非烟民引导为电子烟用户,创业者既想扩大年青市场,却又对此避之不及,这种矛盾将决定他们始终都要在风险边缘疯狂试探。相比电子烟所能产生的微弱正向价值,政策靴子尚未落地的情况下,如此风险着实不值得一试。
但创业者们对此置若罔闻,他们自认为可以守住道德的底线,绝对不干涉未成年人的选择。
创业寒冬中“引燃”的电子烟
朱啸虎在朋友圈曾调侃这股电子烟的创业热潮:区块链之后,创投界再次在风口前面临价值观的选择。在一个互联网风口尚未形成之时,很少有像电子烟一开始就站在价值观拷问的立场,这归咎于烟草的特殊性,不过众多创业者和投资方还是以迅雷之速跟进了。
自2010年至2018年,电子烟销售额增加近20倍,但在国内仍属小众消费,不过这5%的消费市场却贡献了全球90%以上的电子烟产量,其中的商业挖掘空间可以想象。
更何况技术和品牌尚未形成行业壁垒。据业内人士告知,目前在供应端,单次最低投入30-50万元,就可以获得一批能够面对市场的电子烟货品。如果加大到100万的投入,大量铺货,通常就可以“做出点样子”。参考以前动辄上亿美金的资本博弈,电子烟在资本“捂钱”过冬的环境下何其适宜。
但相比创业者道德底线屈居于行业利益的选择,一个谋求短期暴利、在政策高压下随时都有可能断送未来的创业方向,却被互联网力量试图升级为风口,这才是更令人心惊、赤裸裸的现实。互联网变坏,让赚快钱成了创业的终极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68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