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百货业突围

02-22 IT文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老板内参”(ID:lslb168),作者王彦丽,36氪经授权发布。

并购重组加剧的百货业,能迎来一线生机吗?

文 | 王彦丽

零售老板内参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核心导读:

1、百货业目前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2、整体萧条的百货业迎来“触底反弹”?

3、百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里?

几天前,苏宁易购收购万达百货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当人们纷纷聚焦苏宁能否接下这个烫手山芋的时候,万达抛售百货业也引发了更多深思,百货业真的走向末路了吗?

不可否认的是,万达百货的经营状况确实不理想。苏宁收购的万达百货旗下门店只有37家,而在万达百货鼎盛时间,门店数一度接近100家。此前万达集团年度报告显示,在2014年底,万达百货累计开店99家,收入达到256亿元,同比增长65.3%。

万达百货的衰退只是近五年的事情,发展到2015年,万达百货就启动紧急关店计划,那一年,万达百货关掉56家门店。此后,曾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共同作为万达集团的四大支柱产业的万达百货,渐渐成为万达集团的边缘产业。

而万达百货的发展轨迹,似乎也成为了传统百货业近几年的发展缩影。

在2010年以前,百货业还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此后随着电商迅猛发展,传统零售开始受到巨大冲击,百货业首当其冲。销售额与利润持续下滑、行业增速连年放缓、重组并购频发……这些仿佛已成为当前百货店的标签。

但在百货业普遍的颓势之下,一些新的趋势也值得外界关注。例如,百货行业并购重组加剧,真正具备线上能力的实体企业,正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优势;百货企业在购物中心化的探索之路上,也初见成效。

数据方面也有亮点,SKP在2017年单店125亿元销售的基础上,2018年销售再创135亿新高;银泰百货年度同店比大幅增长37%;王府井集团净利润为近五年最高……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将以上现象总结为:百货行业的触底反弹。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告诉《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百货行业经历多年的痛苦转型,到2018年底,整体表现出触底回升现象。”

百货业真的能突破重围吗?

- 1 -

失落的百货商场

曾经的百货业,可以说是零售之王。1955年,有着“新中国第一店”之称的北京市百货大楼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客流量达到了16.4万人次,盛况空前。彼时北京流行这样一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

就是这样,一经开业就能吸引大量人流的百货店,开始了它的辉煌之旅,甚至一度成为很多城市的名片,它们占据最黄金的位置,拥有最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最多的人流,说日进斗金也是毫不夸张。

百货业发展到90年代,超市业态开始兴起。彼时百货业虽然也受到影响,但整体还是上升趋势。

真正的“狼来了”是在2010年后,电商平台发展迅猛,整个零售业都受到巨大冲击,百货业尤甚。

2014年,百货业业绩进一步跳水,增速很罕见地降到了个位数,要知道,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百货店都维持着20%左右的增长。与此同时,购物中心的崛起,也攫取了年轻消费者的心智。自此以后,电商、购物中心不断蚕食百货店的流量。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近年来百货业陷入的窘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6%、3.3%、1.9%和2.7%。2018年,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6.8%、3.2%、6.2%和1.8%。

由此可见,百货店不仅是零售业态中增速较慢的,而且销售增速也在连年放缓。对于百货业整体萧条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受到电商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主因其实是购物中心的分流。

例如淮海755(百联股份旗下购物中心)运营总监许晏蓓就曾表示,百货店最厉害的对手不是电商,也不是新业态,而是购物中心。原因就是购物中心的快速发展,正严重侵蚀百货店的市场。

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大中型购物中心数量已超过4000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购物中心数量将突破1万家。仅在上海,2018年下半年新开的商业项目就达37个,几乎都是购物中心。因此,随着购物中心越开越多,越开越大,其对百货店的冲击也越来越凌厉。

当然,电商的冲击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坦言:“在电商发展初期,传统百货业确实对其重视不够,甚至对电商持抵触态度。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传统百货对电商业务开始理性看待,也因此有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其中有的是自建电商平台,有的则借助电商巨头发力线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