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用短视频带货,内容社区讲出不一样的商业化故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曾响铃
电商与短视频又添变数,这次是来自内容社区。
2月21日,以购物分享为主的内容社区小红书发表其称为“架构升级”的站内信,诸多部门调整中,与电商相关的最为惹眼:原社区电商事业部升级为“品牌号”部门;
为品牌带货、变现提供便利的“福利社”部门将整合商品采销、仓储物流和客户服务全流程职能。
内部信中称,小红书要为品牌方提供全链条服务,这意味着这个拒绝承认自己“电商”属性的公司,要将内容社区模块与电商业务完全打通。
而种种迹象显示,打通的具体过程中,短视频又成了小红书盯上的内容形式。在架构升级之前,春节期间小红书在营销中力推短视频,以独家视频合作伙伴的身份联名人民日报推出《中国福》系列微视频,在四大地方卫视春晚露脸,并在站内撒了1个亿红包。
对小红书而言,短视频已经成为图文内容之外,UGC或者品牌方推介产品、通过带货等方式直接转化到电商的可行工具,看起来,短视频不仅仅是短视频玩家的游戏,也成了非短视频玩家尤其是内容社区增强生态厚度,或者提升商业化能力的新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麻烦缠身的Facebook正凭借短视频属性的Stories扳回一城,“养子”内容社交产品Instagram更是显露出运用Stories上马商品广告、带货的卓然天赋,给Facebook带来新的强势增长机会。
短视频,由此锚定了电商、带货与内容社区,有了新的商业化通路,成了内容社区商业化变现的香饽饽,小红书与Ins应用短视频有共同的理由、做法和难处,但战略走向上也不尽相同。
收养的儿子养家,Facebook押注Instagram的带货广告能力
Facebook在2018麻烦缠身,数据和隐私丑闻,扎克伯格不太令人满意的辩论,欧盟的“处处针对”,都让这个内容社交巨头在公众眼中“日子很不好过”。
但是,财报数据似乎不这么认为。
发布不久的Q4财报显示,Facebook Q4营收为169.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9.72亿美元增长30%;净利润为68.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净利润42.68亿美元增长61%。
财报发布几天后,Facebook的股价就已经从4000亿美元升至4800亿美元,并稳定下来。看起来,内忧外患、口碑掉落的Facebook至少在做生意这件事上日子过得还不错,资本市场也重拾了信心。
让Facebook在风暴中实现强劲增长的,是Facebook在旗下各产品上推出的Stories(一种让用户整理生活记录并分享的短视频功能),而在2012年4月收购的“养子”Instagram,则以其内容增长最大程度承载了该形态产品的商业化变现,表现出极佳的商业广告能力,尤其是与带货相关的能力。
这从财报后的分析师电话会上,Facebook三巨头的一致表态中可以看出。
CEO扎克伯克:“增加Instagram……的商业活动在我看来是……最令人兴奋的产品机遇,同时也是个很大的业务机遇。”
COO桑德伯格:“成功之处在于为广告商转战到移动领域提供了便利……我们已经帮助2万多个广告商进驻Instagram Stories功能……将广告转递给能达到效果最大化的受众……相比Facebook,Instagram的商业化机会更多基于兴趣,比如购物。”
CFO 韦纳:“2018年见证了常规内容和Stories功能上的稳定增长,而2019年会更依赖于Stories功能的增长。”
目前,Ins用户量达到了10亿,估值从5亿美元飙升至千亿美元。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 预估Ins在2018光是美国市场就能驱动54.8亿美元的广告营收,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成长了70%;据统计光是Ins就贡献了Facebook行动广告营收的28.2%。
按彭博商业周刊的说法,Ins可能左右Facebook未来的发展。靠着一个短视频产品帮助广告主卖货,收养的儿子Ins养家,看起来是命中注定了。
去电商化的小红书,要做中国版Stories带货、辅佐电商板块?
一直被认为是“跨境电商”的小红书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联合创始人瞿芳曾经公开表示小红书不是一家电商公司,要做一个UGC内容分享社区,现在,小红书的Slogan也已经换成了“标记我的生活”。
各类APP以非主营业务姿态上马的短视频已经是时髦了,但小红书这类“内容分享社区”要做短视频了,本身也符合其现实的、客观的需要。
从产品形态看,小红书上大量的UGC用户笔记呈现碎片化、轻量级的特点,这与短视频的产品形态契合。而小红书自己处处强调的“真实”在短视频上相对更容易保障,毕竟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做假成本都变得更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