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做自媒体的日本人:对微信公号、头条号等平台规则了如指掌
越来越多生活在日本的年轻人,开始使用中国社交平台分享日本的生活与文化。
刺猬公社 | 周矗
可能很难想象,在日本本土,有一些人的工作是:做面向中国的自媒体。
在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的日本东京,五反田的一间办公室里,坂口捧着一本中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仔细地着阅读着。
为了不让自己写的文章被删,研究中国自媒体平台推广规则成了坂口的爱好。即使是和朋友闲聊,他的嘴里张口闭口也都是“微信公号、头条号、企鹅号”。
他在日本做的,就是为一家又一家渴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中小企业服务,通过“网红经济”,搭建起日本与中国消费者对话的桥梁。
中国平台的推广规则太复杂了
坂口是日本人,学习中文五年,曾到中国留学一年,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因此,他被安排负责中文平台的代运营。
一次,坂口在微信公众号的简介里,用“最先进”这一词形容了一款产品的特性。没想到,不久以后,他们的公众号被人以“虚假广告”的名义告到了上海市工商局。为此,他们北京分公司专门派人飞到了上海去处理这件事。
自己随意写的一个词竟然惹了这么大麻烦。这让坂口一直心有余悸。自那以后,他买来了中国的广告法仔细阅读,每写下一个词都要斟酌好久。
因为需要和中国的推广平台打交道,很少看日本媒体报道的坂口,对微信公号、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等平台了如指掌。
他还注意到,在这些平台上,发布的文章很容易被认定为广告文章而删除。除了不能用错词,他还需使出浑身解数,用中文把广告写得“自然而不做作”。
也是因为这样特别的工作内容,本来不擅长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坂口变得开朗了许多。每天下班后,他就喜欢和中国同事一起喝酒、打保龄球,还学会了讲粤语。
日本社长发现美妆博主在“刷量”
张雄是坂口的中国同事。半年前,在日本留学的他与同龄日本学生一样,正面临着寻找实习公司的压力。不过,很多岗位对留学生都设置了门槛,他屡次碰壁。
偶然的一次网上搜索,他找到了一家专门负责对中国业务的公司。
这是一家规模不大的中小型IT企业。公司会帮助想通过越境电子商务网站(简称越境EC网站)来打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提供面向中国的推广、物流、开设店铺等一系列咨询和服务。
张雄作了分析,在日本,面向中日业务的公司并不多,在这家公司,留学生的身份可以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加上本身对中日越境EC网站的了解,他毫不犹豫地在招聘网站按下了发送键,投递了简历。
顺利通过面试后,张雄被分到了“国内营业部”。部门主营业务是在中国的小红书、微博、网易考拉等网站上推广日本产品。而他负责的工作,是要根据商品的属性,寻找对应领域的KOL,即大家熟知的“网红”,进行“人物”匹配与推广。
类似“挑演员”的工作曾一度让张雄很兴奋。但真正进入工作状态后,他才发现“网红”的容貌、身材这些视觉上的元素根本不是他需要考虑的。“带货能力”、微博粉丝数、销售量......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才能代表她们的价值所在。
每天,张雄都要从合作公司提供的网红名单中,根据各项数字指标进行筛选,把合格的网红名字做成报表回报给课长或部长。看得多了,他甚至记不住某一个网红的脸,只能熟悉地报出她背后的数据。
但是,他也被数据狠狠地骗过。一次,张雄和几个同事一起找到了一个大网红,微博粉丝200多万。照片和推文发出去以后,没几个小时就涌现出大量的评论,张雄和同事都觉得挺满意。
后来,“经验老道”的日本社长却发现,这位美妆博主所谓的“评论”竟然都是刷出来的,重复率极高。这让他们损失了很多钱,张雄和几个实习生被社长痛批了一顿。
学中文在日本越来越重要
在日本,网红经济同样很流行。
Youtube和Instagram是日本网红生存的主要阵地,他们被称为Youtuber和Instagramer。大部分的日本企业会选择通过Youtuber和Instagramer的试用推荐做产品推广,“网红”也成为了日本年轻人心目中令人艳羡的高薪职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网红市场,坂口经常去在微博、淘宝上浏览有人气的网红博主,还会让他的中国朋友给他推荐。
这个过程中,他说,他深深地认识到了中国网络科技的发达与便利,并羡慕不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