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粤港澳大湾区有多牛!不输美日的中国科技之都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各界积极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它以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12.4%的GDP,人均GDP是全国的2.5倍,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来自中金公司的粤港澳大湾区主题策略报告,详细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发展前景、以及众多行业新机遇。
以下为智能内参整理呈现的干货:
市场广阔,经济实力雄厚
▲在地图上看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1、特大型城市群,人均指标远超全国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在2015年3月首次正式提出,2019年2月规划纲要落地。
虽然占中国国土面积不到0.6%,但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超过15000亿美元,在全国占比约12%。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32.7%,第三产业占比66.1%。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人均GDP超过22000美元,远远领先全国8800美元的平均水平。
2017年大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2000美元,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
而在2017年《财富》杂志颁布的世界500强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17席,占中国上榜企业的15.6%。其中又以民企居多,世界级企业集聚,民企实力雄厚。
2、创新、研发引领全国
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强度和企业的研发意愿均高于全国。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剔除港、澳)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2.9%,高于全国水平的2.1%。
从研发费用的构成看,粤港澳大湾区(剔除港、澳)90%以上的资金来自企业,而全国的这一比例不到77%。
企业层面更积极进行研发投入,也是为提升未来竞争力、争取领先地位打下基础。
3、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纲要》中提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
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
珠三角九市则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4、区域内产业结构互补性强
《纲要》中提出,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服务业具有优势,城市服务业占比达到60%,其中香港的金融较为发达,深圳的信息科技和金融产业亮点颇多,广州的商业租赁等专业服务具有优势,以博彩业为代表的文娱产业则是澳门的支柱产业。
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门、东莞等城市则在制造业具有优势,逐渐形成了珠江西岸的电气机械和家电以及珠江东岸的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围绕着两个核心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配套产业也蓬勃发展。
基建加码、智造升级,湾区发展新机遇
在重点发展领域上,《纲要》提出了七个发展方向:
1)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6)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7)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
其中涉及科技创新、基建、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金融保险、知识产权、教育、旅游、医疗、体育等领域。
1、基建加码
先拿基础建设举例,《纲要》中提及的“高水平互联互通”目标将推动基建和交运大发展,包括港口、机场、公路、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
投入增加和发展前景提升将增强区域吸引力,房地产板块也有望受益。
2、制造业升级
《纲要》中提出大湾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其中科技、金融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家电、汽车等本地具备优势的先进制造业最有可能突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