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顺风车顽疾,能否从欧洲找到“解药”?| 欧洲观察
钛媒体注:中国共享出行在一级市场的落幕,并没有阻止新的玩家进入。2月22日,哈啰出行推出了顺风车业务,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上线运营。顺风车市场又将展开怎样的竞争?顺风车业务的运营的顽疾该如何解决?以下,推荐一篇来自钛媒体驻欧洲观察员 Helen 的评论文章:
新年伊始,滴滴的百亿亏损和大幅裁员,成为网约车市场的一抹悲情色彩。过去的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中连续发生的两起恶性事件,影响广泛,业内也一直在讨论网约顺风车“永久下线”的可能性。
顺风车,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符合共享经济本质的应用场景,因此,尽管难做,也并没有阻止新的玩家加入,例如哈啰单车。可是,安全隐患当前,又有什么药可以救救这种真正可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缓解公众出行压力的商业模式呢?
这篇文章中,我想通过对比欧洲网约顺风车的发展,讨论我们关注的、强调的、和忽视的几个问题。
监管上的“严防死守”
社会中每个新事物的诞生,首先应该伴随的是监管和立法机构针对它会带来的社会乱象而进行配套的动作。
即便在社会制度相对完善的欧洲,创新科技给监管带来的挑战也络绎不绝,共享经济,正是运营上问题最多的领域,顺风车也在行列之中。
对此,欧洲各个国家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对严格的态度。
具体来说,是对非执照人群提供服务的不正规性的严防死守。Uber为了争取欧洲市场,和各国的立法机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甚至是整个欧洲委员会、欧盟法院,都进行过长久而艰难的周旋,UberPOP至今在丹麦、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都处于严格被禁状态。
当然,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严格的执法也会面临很多压力。
举例来说,2017年9月,伦敦交通局因“Uber在处理具有公共安全隐患问题的方式上缺乏企业责任感“,决定不再为Uber的运营执照续约。此后,Uber就试图通过其在其他国家一贯的武器“市民请愿”来上诉,几天内就收集到了70多万签名。所幸伦敦交通局对公众安全的坚持是坚定的,所以直到今年5月,Uber上线了一键报警等多项安保功能后,才允许其恢复运营15个月。
这里,Uber的“市民请愿”和2018年国内媒体发表的《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一文异曲同工。然而,为什么一项社会中原本没有的服务,可以这么轻易地煽动舆论甚至左右政策?因为它被需要。
伦敦、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拥有这些共同点:城市大,出行需求高。伦敦城市内上下班时段也时常出现交通拥堵,一区、二区早晚高峰地铁线的拥挤状况也和北京上海类似,所以对新出现的网约车需求,其实反映的是整个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运营的缺陷,而这两者都无法有更迅速的解决方案。
丹麦哥本哈根街头的共享单车,由 Bycycklen.dk 公司运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中国相比,欧洲比较幸运的是,除了伦敦、柏林这些大城市,人口相对稀少,整体在公众出行上的压力远没有中国大。此外,欧洲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出行选择众多,Uber在其他欧洲城市的需求乃至舆论影响力也就没有那么大了,而大多数欧洲国家仍然能保持“从严管理”甚至是“禁止”的政策,也是因为在出行市场上,Uber提供的服务只是选择之一,并不具有垄断性。
然而,欧洲人真的不喜欢共享经济吗?
当然不是,提倡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共享经济其实是很对欧洲人的胃口的,但是按照欧洲人对公众安全的重视程度,如果要以安全为代价,宁愿选择因噎废食。这可能也是整体上欧洲科创发展较为缓慢的一个原因吧!
完善平台职责
滴滴顺风车事件发生以后,被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平台的职责,这里笔者认为平台的职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户的保障、二是运营的原则。
法国网约顺风车平台BlaBlaCar,从2004年至今,已经在全球22个国家运营。BlaBlaCar的商业模式和滴滴顺风车类似,不同的是,这个服务是针对城际间交通的,短到可以从柏林到周边城区,长到可以从伦敦到巴黎。
为保证开车和乘车双方的安全,BlaBlaCar不见得比Uber和滴滴的措施更多,但有几点是很可取的。第一,除了身份资质验证,BlaBlaCar更力图用户信息完整和透明,包括社交网络账号(facebook和linkedin)、注册的时间、完成的行程、经验值以及来自之前同行者相互的评分和留言等信息。这一点的好处,后面还会提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