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封郁亮的内部邮件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36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不少中介朋友,销售同行开始转发各种朋友圈,大概内容么就是年后陆续有城市开始试探性宽松,然后高喊市场要回暖。
这样的心情状态我是很能理解的,但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理论也确实经不起太多的推敲。
对于市场言论,其实我一直都倾向于各位可以听听地产老板的声音,因为他们真的可以感受到整个大盘走势,而且每一次抉择都是用脚投票。
上个周末,万科董事长郁亮发了一封内部信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只是后面被所谓的房产交易按照套内面积这个幺蛾子新闻掩盖住了,郁亮的内部邮件我是认真看了,很多内容和关键点还是值得反复咀嚼的。
我曾经问过万科的小伙伴,说郁总的内部发言或者内部邮件都会相对把现象说的严重点,从而引起团队的重视,但是这些内容一定是真实感知到且需要团队去执行的。
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内容才更加值得玩味。
01、L型的趋势会比想象中的长
地产未来的趋势走势,郁亮本质上是非常悲观和谨慎的态度,在2018年9月的内部邮件表示,2012年的时候曾经说过行业转折点在2018年的下半年真正的到来了。
而这一次郁总也表达了转折之后的时间点,会比想象中要长,原话是这么说的:“2020年才有可能探底。”而L型会持续多少时间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但是举了一个的例子:“日本花了20年还没有走出来。”
换句话来说,楼市弱势持续的周期会比想象中的久。
而这个基调分析,郁亮强调了一个数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2018年的增幅8.1%,这是历史最低的数值,消费力的减弱虽然显现的不会那么快那么明显,但是却潜移默化中改变房地产的底层格局。
内部邮件中,开篇有一大半的内容都在强调着一个观点:不要相信触底反弹。这种现象也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楼市走势,过往确实存在大小年这种说法,但是整体的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螺旋式上涨,基本上一旦回升,就会持续并接连实现几年的增长。
去年年底,万科的那一句活下去的口号在业内业外各种维度的发酵,不少人会觉得万科不真诚,甚至贴上了戏精的标签。但是从两次的内部邮件可以看出,郁亮的活下去强调的是底线思维,所有的项目只有在底线的逻辑下才能活得更好。而活下去就是底线。
面对底线,郁亮提出了第一要抓现金流,回款如果没有完成那么一切都可以停下来,第二收缩和聚焦策略。
第三也很有趣,落地三年的业务,如果做不出来就不要做了。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业务到底是业务本身有竞争力还是万科品牌给你贴金让你赚到钱,这是两回事。
其实各位仔细去看万科所有的版图,基本上都在去万科化,名字上已经都没有了万科的痕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万科的底线思维:不依赖集团品牌,依赖业务自身。
02、基本盘还在,但是要有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
行业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使行业菱缩也是十万亿级的市场。所以只要这个基本面还在,地产行业依然会是万科的主业。但是在这样的主业中依然要去寻找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整个城市发展的转型,第一阶段城市化以农民进城打工为标志已经结束,现在是第二阶段,也就是都市圈化。郁亮特别强调的比如说粤港澳的能级和特色,在世界层面都是罕见的。
第二个角度很有意思,叫有限的城市同时也代表着机会。什么意思,在推行限购限售等各种限的各个城市,本质上说明了在商品房层面产品已经过剩,但是一边过剩从另外一个维度也就说明其他模块存在供给不足,不然也不会有限的存在。
比如说为什么要租售并举,为什么强调美好生活,其实这里都是机会点。
房子越来越漂亮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但是在空间、内容、服务上还有很大空间。
03、为什么还有机会,因为这个行业,大部分人依然在靠天吃饭。
郁亮在去年的内部邮件里分析了一个非常直白的案例,“因为我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2008年的政策调控。很多人对最基本的市场信号没有反应。”
说实话2008年不少地产人也是经历过的,但是好像大家记得的都是后面4万亿的事情。从此以后地产人就养成了靠天吃饭的习惯。
但4万亿发生在2008年年底,多少人还真真实实的记得2008年的上半年呢,整个市场客户完全真空的场景。
就是一种不知道为什么,客户就突然没了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很让人焦虑和无奈,其实如今的市场和当时有点类似。
我曾经说过,2008年最大的遗憾就是开发商吸取的教训还不够,因为后面市场又好了,很多专家开始学会了:保8,经济支柱,谨慎乐观的专业废话。
四万亿救活了所有人,但是多少人发现,其实只有一家开发商在那个阶段重视产品线,那就是万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8231.html
- 上一篇:网联为何选择万事达合作?
- 下一篇:《绿皮书》的“种族平权”,奥斯卡的“白人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