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的产业梦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产业家,作者|皮云正
7月26日晚,纽约,拼多多上市。
“3年”“3亿人”“200亿”,几个带有棱角的数字不断冲击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没人能想到这家成立仅3年的团购电商app就这样拿下了200亿市值,也没人能想到三四线城市的零散市场能赋予黄铮如此多的荣光。
人们总是对三四线城市报以不可描述的态度。
尽管把持着9亿人口,但创业这个词仍是一二线城市白领们的专属,大型互联网公司谈及用户画像还看北上广深的用户占比,企业开疆扩土终是把大城市选为前哨第一站,初出茅庐的新人不去北上广甚至都不叫出门闯荡。
三四线城市仿佛始终站在互联网鄙视链的底端,养育着最广大的人口,但却承担最不匹配的地位。
诚然,相比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市场教育,三四线市场的市场用户意识稍逊一筹,企业惯用的营销打法难以奏效。多个事实也确实证明,在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从C端撬动杠杆是不现实的,触点多、市场大、渠道广,纵横交互的关系网下始终潜藏着未开化的一角。
但不能忽略的是,这里同样也蜗居着三四线城市求进的意愿,残余着与时代热潮比肩并行的期许。
产业互联网,给了这片土地一个不错的机会。
小镇青年,新消费,互联网
“时代给某一个要素贴上标签时,按部就班只能是唯一的定律,但当你回过头来看,或许会发现,进步从不曾有偏见。”
“8点上班,5点下班”“每月自驾游一两次,条件允许的话每年一定要出国玩一次”“海淘、代购成主要购物模式”“轻松、压力小、有房有车”……
这是新一代小镇青年的缩影。慢节奏,成了这里最大的代名词。
三四线城市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人员构成,如果从整个中国市场的基本组成来看,这里隐藏着数量最大的供给方和最多的供需方,也正是在这里,催生着当下最为宏大的消费市场。
其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在最敢花钱的城市列表中,三四线城市几乎占据了榜单半数以上的席位。
“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再也不是一句戏言。
支撑这个趋势的是三四线城市日益向好的经济现状。根据麦肯锡的有关预测,我国中产阶层占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大幅度提升,预计2022 年达到81%,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主要力量;其中,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层将成为未来占比增长最快的群体,预计2022 年达40%。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互联网上半场重塑的模式在此有了新的注解。
没有一线城市的闻风而动,三四线城市胜在蕴积勃发,在先发部队完成试错后,进行自我超越,其优势在于,与不断试错的风口、伪风口相比,真正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必然是行之有效的、经过多层验证的发展模式,而这,几乎抵消掉最初的全部冷启动成本。
“我是从前年开始自己单干的,偶然从网上看到一个共享纸巾机,感觉还不错,就加盟了他们,做了我们这的代理商。”一位自称“区域经理”的共享纸巾机创业者这样告诉我们。如今,在这个城市的大大小小商场、车站,都有这个品牌纸巾机的服务。
这就是三四线城市的部分现状,在互联网的上半场,没有企业主动尝试着上游的改变,也很少有人会主动突破创新,仅是享受着从一二线城市传递来的新鲜快感。
在中国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大地上,他们犹如一个个毛细血管,用之前的路子解构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最新的群众需求,乐在其中,却又固步自封。
但在互联网下半场新消费模式的对比下,一切都显得不那么相称。
隐藏的2B生意
“有些生意藏起来了,就在你看不到的空间里。”
这句话对于三四线城市的B端生意尤为适用。
随着互联网纵深的加剧,很少有人意识到,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正在逐步打破上半场赋予给自身的定位,而感受最为明显的,则是用户辐射出的新兴落脚点——B端企业。
先来看三四线城市B端企业的整体用户画像:
数据显示,我国25岁-34岁消费人群占据总人口比例高达32.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这当中,有着相当一部分小镇青年,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追求物美价廉的形象不同,小镇青年们在消费过程中普遍更加注重品质与服务,享受个性化、新鲜刺激多样化、高品质、体验式消费。
新兴的消费模式辐射到企业端则是运作模式的变革,也就是流行在当下的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数据服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