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23亿后爆雷,陕西某大学4.25亿拍卖,学生曾被贷款2万
这所大学自诩开创“信贷助学”模式,一不小心,也开了因非法集资而拍卖教学楼的先河。
在拍卖页面上,西安华西专修大学(以下简称“华西大学”)眉县红河校区的定价为4.25亿元,需要缴纳1亿元保证金方可竞拍,加价幅度为300万元。
阿里拍卖显示,这已经是华西大学资产的第二次拍卖,第一次拍卖于2018年6月进行,标价5亿元,因无人报名竞拍而流拍。此次再登资产拍卖平台,已折价15%。截至发稿前,虽然已有8000余人次围观,但仍无人缴纳保证金参与这场将在3月14日开始的竞拍。
本次处置标的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营头红河谷的华西大学红河校区。包括:西安华西专修大学红河校区涉案的动产(设施设备),以及构筑物、管道沟槽、绿化苗木等涉案不动产。
民办教育强校,资金链断裂跌下神坛
华西大学创办于1989年,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中国民盟西安市委主办的一所集理、工、文、管为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民办大学。由西安蓝田向阳校区和红河校区、杨凌校区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0多亩,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
学校下设30个院系,100余个专业,除专业课外,推行“大学学历+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健康体质”的培养人才机制,实施准军事化全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可选择第二专业,加强社会实践,进行高等职业技能培训,使毕业生一专多能,一人多证。
2002年,王明亮出任华西大学第二任校长,推出“教育扶贫,信贷助学”举措,最初与银行合作,对自立上进的贫困学生由学校担保,实行信贷助学。助学贷款为无息贷款,在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8—10年后逐步还贷。
这一新的尝试为王明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使他在民办教育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公开资料显示,在2005年-2012年间,王明亮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民办教育家”、“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公益事业大使”、“CCTV十大三农人物”、“中国民办十大功勋人物”、“中国十大民办教育家”等一系列称号。
2007年7月,人民日报要闻版“人民论坛”对华西大学的教育扶贫模式表示充分肯定,并称之为“华西模式”。 华西大学于2010年推出“零学费”入学的新举措后,吸引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华西大学的尝试被视为彻底改变中国学生上大学资金难、改变农村家庭供学难的可行之路。
2012年学校与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推出全额信贷助学的新举措,又一次吸引了社会的目光。似乎,华西大学已经成为民办教育界被竞相追捧的典范。
华西大学的建设随着2010年杨凌校区的动工达到高潮,却也因此迅速跌入低谷。据《成都商报》报道,自2013年起,杨凌校区的建设就已陷入停滞,承包华西大学杨凌校区建设的“海南中航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皮包公司,该公司在层层转包中收取数千万元的质保金后消失,致华西大学资金链断裂,华西大学从此跌下神坛。
非法集资23亿,在校生每人“被贷款”2万元
就算没有海南中航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信贷助学”模式也本就暗藏风险。
据报道,在2010年的一档访谈节目中,王明亮曾表示: “学生如果不还贷款,我们就全额承担,我们能承担多少,我估计最大限度是10%~20%,这就是风险。”
为了保证资金的充裕,华西大学把融资的触角伸向了民间。
2005年8月,华西大学因办学发展缺少资金,校长王明亮及学校工作人员以华西大学投资助学,教育扶贫为名组建融资团队,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融资团队与集资群众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借款期限为1-5年期,年利率10-16%,将募集资金中的75%交由华西大学支配,25%作为融资团队的提成及投资群众的投资奖励,合同到期后,由华西大学向投资群众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
在由社会人员组成的融资团队陆续离开的情况下,校长王明亮又组织成立华西大学“外联部”,负责接待有投资意向的群众对学校进行考察,游说合同到期的客户继续续存合同,鼓励业务员以集资建校、高息回报为由继续对外吸收新客户,为学校募集资金。
据报道,《合作助学协议书》显示,2012年10月,华西大学以计划在杨凌新建教工小区、优化教学设施助学项目名义,与诸多投资者签订协议,后者一次性提供给华西大学5万元,合作助学期限为一年,到期后华西大学将按照年12%的利息,奖励投资者6000元。资金链断裂后,学校只能兑付利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