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跨境支付:下一个蓝海,银行、巨头纷纷入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锌链接,作者 | 柏伶,编辑 | 邓龙
2019年情人节这一天,美国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推出了加密货币JPM Coin,以美元1比1兑换的方式,用于实现银行或国家间的大额支付、机构客户之间即时的交易清算结算。
摩根大通这一举措,被加密货币避险基金Prime Factor Capital 联合创始人称为“华尔街的第一颗炸弹”。
区块链实际上触及的是人类交易的本质,信用和确权。区块链技术继信息重构之后要实现价值重构,最先渗透的行业,便是与信用、交易密切相关的金融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解决了国际银行间交易、对账、清算等重大难题。
据锌链接了解,除了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机构外,国内已有不少互联网巨头、创业公司也看中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的潜力,并提前布局。
SWIFT系统:费用高、时间长、效率低
说起跨境汇款,大部分人的脑子里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去银行柜台中填写电汇票据,随后等待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钱款才会慢悠悠地到达,大型贸易之间的电汇也许还会更久。
资料显示,传统的电汇,大多是通过一个叫“SWIFT”(又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进行的。SWIFT是国际银行间的组织,专门为全球各国银行提供结算服务。
那么,SWIFT是如何运作的?
锌链接采访到了香港跨境支付公司Epay的工作人员肖然。他告诉锌链接,国际之间的跨境转账、汇款,几乎都是通过SWIFT进行。
“它设计了一套系统,假设A银行在香港,然后b银行在南美洲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岛,如果它们都有一个SWIFT码,就能够把钱从A转到B。在大的SWIFT系统下,类似于邮政编码,整个系统划分得比较细,这笔钱划过去之后,怎么样做对冲,通过怎样的路径到达对方,系统自动设计生成了一条路径。”
肖然说,大多数情况下,A国银行汇款不能直接到达b国银行,而是要经过一系列业务关联的银行。通过SWIFT,银行之间各自账户匹配,有借贷关系的,账户关联的,寻找到一个最优的路径,把钱层层地转过去。
甚至于,当资金数额比较大时,还会拆分开来,分为两笔,经由不同的路径汇过去。
电汇钱款的流向,类似于包裹的邮递:一个从北京寄到深圳的圆通快递包裹,中间会经历不同的交通工具。即便是圆通这边寄,圆通这边收,中间经历的仓库不一定是圆通公司的、有可能是申通的、铁通的。
总之,快递公司一定会找到一个价格和时间都适宜的最优路径。如果是经由航空的线路,像顺丰,快递费就会很高。SWIFT电汇也是一样。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困境,资金每流转一步,每个独立的银行都会经过SWIFT中心化系统清算一次,因而经由SWIFT汇款至少需要3到5天的时间。
此外,SWIFT系统存在一个更大的隐患:尽管各个国家银行组成的联盟,但它也是一个中心化的联盟,其系统和代码都是由美国CHIPS(美元大额清算系统)掌控着。
这就意味着,一旦美国要对某个国家实施经济制裁,通过SWIFT断掉资金往来,其他的成员如果触及不到相关利益,即使反对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美国实施霸权制裁。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就是一个经典案例:2018年11月,在退出“伊核协议”后6个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曼德克尔向全世界宣布,切断全球银行结算系统SWIFT与被制裁的伊朗金融机构的连接,其中就包括伊朗央行。
这样复杂、繁琐的国际银行清算系统,还时不时面临着美国霸权式的威胁,宛如传统的旧式贵族规矩森严,SWIFT早已被诟病许久。
然而,在区块链新技术面前,SWIFT系统盘踞四十余年的跨境支付市场似乎开始松动。
跨境支付:分布式账本的解决方案
国际间跨境支付与结算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埃哲森数据,每年银行间处理的跨境支付在25到30万亿美元之间,交易量达100到150亿笔。
如何更有效率处理这些跨境支付呢?可以对比传统SWIFT系统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
SWIFT系统是一个中心化的操作系统,即便每个银行成员都有一个自己的小账本,但谁与谁发生了交易,各自都不知道,所有的数据存储于SWIFT系统中。
而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它解决了拜占庭将军的难题来实现信息传输的一致和可信性,让众多完全平等的节点针对某一状态达成共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百个人,出来一笔账,一百个人都会实时记账,这笔帐会同时存在于这么多人的电脑终端里面。也就免去了进行了一天的交易之后,还要银行与银行之间重新地去清算、结算、对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