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个孩子被关进网戒中心,垫起了杨永信的“学术”之路
因为一条微博,杨永信又一次重回大家的视线,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微博截图
从第一次被大规模质疑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杨永信仍在“逍遥法外”。有媒体实地探访发现,“青少年性格缺陷矫治中心”的牌子虽然摘掉了,主任医师杨永信仍在此工作,每周四坐诊。行政头衔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副院长。
(图)
微博网友@未消逝的青春2015 曾是杨永信网戒中心的“学员”。他告诉果壳,住进网戒中心一周后,他和中心里的其他人一起被拉去做了体检。体检有一项是fMRI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体检,也没看过体检结果。当然,也没人试图问问,“那时候在那里是没人权的,让干啥干啥就是了”。
调查发现,杨永信在用电击“治疗”所谓的网瘾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将网戒中心的学员当成医学研究的受试者以获取学术成就。截至目前,杨永信和其合作者共发表了7篇SCI论文。每一篇都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
“学者”杨永信
公开的资料显示,从198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到2019年,杨永信共发表了58篇学术论文。
在学术生涯初期,杨永信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上;从1998年起,他开始研究酒精依赖、烟草依赖,但没有完全放弃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98年发表的论文《呋喃唑酮与电刺激戒酒疗效的对比分析》里,杨永信就尝试用电击治疗酒瘾。试验过程存在明显的问题:杨永信让因酒瘾而住院的患者,在固定时间先喝一定量的白酒,再进行电击以测试电击效果。实际上,电休克治疗应该在麻醉医生的指导下麻醉进行,更何况,呋喃唑酮和酒精一起使用可能会引发双硫仑反应,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虽然试验结果显示电击并不如药物治疗来得有效,但显然,不理想的结果并没有影响杨永信对电击的笃信。
论文截图
2006年至今,杨永信的研究重点只有一个——网络游戏成瘾。截至目前,针对网络游戏成瘾,杨永信在中文期刊上发表了17篇论文,以及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了7篇论文。
杨永信7篇SCI论文的的基本思路都是利用核磁共振对受试者进行检测,通过得到的检测结果分析未成年“网瘾患者”的大脑结构及功能异于常人的地方。有论文明确提到,受试者来自临沂第四人民医院。
论文截图
7篇论文都通过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所有参与者及其监护人均按照机构指导原则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
论文截图
7篇论文中的6篇,杨永信都是并列第一作者,主要负责设计研究和临床评估的部分。与此同时,所有7篇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都包含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张权所带的研究生。论文的两位通讯作者,张权与李晓东,是关键人物。
(图)
先从李晓东说起。现任临沂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晓东曾于2008年牵头一个入选“山东临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课题——“互联网成瘾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编号080103022)。项目研究地点位于临沂第四人民医院。同一年,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2009年,为期一年的课题结束。同时,由于媒体的曝光,杨永信和他的“戒网”事业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
两年后,2011年,杨永信入选山东省“十一五”卫生系统功勋人物总评榜。同一年,杨永信与其他合作者发表论文《网络游戏成瘾患者注意定向的行为学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期刊的出版地在山东济宁。杨永信曾于2009年到2012年任此刊的编辑委员。
论文的八位作者——李晓东、杨永信、张云亭、张权、刘林祥、杜贵金、赵松涛和吕宝涛(按论文署名的顺序),当时分属四家单位:
➡山东临沂市人民医院:李晓东、吕宝涛
➡山东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杨永信、赵松涛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云亭、张权
(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