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的每一个瘾,都是商家的“盈利按钮”
商家最厉害的“鱼钩”,比刚需更刚的需求,就一个字——瘾!
文:本刊记者 任慧媛 责任编辑:李靖
提到上瘾,人们首先会想到鸦片、大麻、可卡因等,诚然,这些充满魔性的毒品害人不浅。而如今,我们的大脑又何尝不是在被各种虚拟毒品(社交软件、游戏等等)侵蚀?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以大量科学研究为基础,向大众揭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任何人都会成为“瘾君子”,而行为上瘾也许正在消磨殆尽你的自律。
同时奥尔特提到,上瘾并不是某些“堕落人群”天生的,是我们在这个数字时代,环境、氛围以及商业公司为了追逐利益而设计的套路,使人更加无法拒绝诱惑,容易上瘾。
商业公司为了让你在科技产品、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放下了一个个裹在诱饵中的“钩子”。钩子越多,鱼儿上瘾的可能性越大。
1
多巴胺让你上的瘾,最好不要大过你的钱包
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上瘾了。我们总是无法自拔地刷着微信朋友圈,刷着抖音,通宵达旦地玩着电竞游戏。原本只打算看上几分钟,一个小时后却发现自己依然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翻页,根本不愿意停下来。
美国有一个程序员凯文·霍尔什,他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备感自责,最后他发现技术是罪魁祸首,而他的智能手机是主犯,霍尔什想知道自己每天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在智能手机上,于是他开发了一款App叫“Moment”,专门用来追踪手机的使用时长,他估计自己一天最多会拿起20次手机,可是最后通过App的跟踪发现他一天居然拿起了40次手机,每周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20个小时,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长。
这款App通过分析得出一个数据,用户花在智能手机的平均使用时长是每天3小时,甚至有10%的用户达到每天6小时以上。这说明,我们每个月有将近100个小时迷失在手机里,玩游戏,聊天,看新闻等等。如果扩大到一辈子,按目前的人均寿命来算,这个数字相当于11年。
实际上,吸毒、抽烟、酗酒、看手机、玩网络游戏等等,无论哪一种上瘾,无一例外的是带给人短期享受的同时,又带来共同的负面效果。比如吸毒,短期内吸食可以刺激神经兴奋产生莫名的幻觉,让人忘记烦恼,但是长期吸食会形成毒瘾,危害身心健康。同样的,游戏上瘾,短期玩玩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快感,但是沉迷其中,长时间玩则会影响学习或者工作,甚至倾家荡产买装备,并且对颈椎和视力造成严重伤害。
上瘾现象越来越多,而这类型的产品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可以说,商家的成瘾模式在不断侵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一步步走上行为上瘾之路。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多巴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快感中枢经过刺激后,大脑深处的多个位置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叫“多巴胺”,这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大脑仅仅释放少量的多巴胺,但是某些药物和一些上瘾行为比如游戏,可以让多巴胺大量被释放,转化成愉悦感之后,就会期待下一次快感,但是每一次刺激都会让大脑产生耐受性(即脱敏反应),产生的多巴胺和多巴胺受体会变少,所以需要不断有更大的刺激才能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即敏化反应),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将导致成瘾者控制冲动和预知后果的能力减弱,让人控制不住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毒品上瘾之后会越吸越多,最终无法自拔。
所以,让消费者对产品追随并产生依赖是每个商家孜孜以求的营销目标,不惜通过让客户“上瘾”,借助习惯的力量发掘出有价值的商机。
2
商家最厉害的“鱼钩”,比刚需更刚的需求!
每一个产品设计者,游戏开发者都在想方设法引诱用户使用更长的时间,让用户离不开它,慢慢地上瘾。一旦成功地使用户对其产品形成了使用习惯,企业就能获益匪浅,具体表现就是,拥有更高的用户终身价值、更大的价格灵活性、更快速的增长和更强的竞争优势。同类产品几乎不会构成威胁。
还记得昙花一现的“来往”(阿里推出的)和“易信”(网易推出的)吗?无论它们的技术做得有多好,不仅没有撼动“微信”的地位,甚至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原因就在于,微信已经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让用户上瘾了),那么用户就不大可能“另觅新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40833.html